打造医联体大格局 激发服务百姓新动能

07.02.2017  21:33

      三中心医院始建于1957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天津市五所医学中心之一,守护着东部地区170万人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大潮下,三中心立足于医疗惠民,牵手河东区12家社区医院组建区域内“医联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赢的医疗合作服务模式,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让医疗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

      初探医联体模式,让患者享受同质化医疗服务。

  2008年三中心医院在天津率先启动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初步实现了“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分级诊疗模式。同时,该院党委帮助社区医院苦练内功,提高服务水平,厚植政策落地的土壤,通过“人才培训、技术指导、双向转诊、质量控制”四架马车,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入手,与向阳楼、东新、中山门、春华街等12家社区医院建立“以师带徒”合作关系,开设社区医师大讲堂、开展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课程培训、与时俱进构建“胸痛中心微信圈”、“糖尿病微信圈”,160名社区医师加入其中,由三中心专家实行“24小时群主值班制”,时时提供医学指导,截至2016年12月,该院共派出20个学科百余名专家、共600余人次支援社区工作,培养社区人才2400余人次,使万余名患者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2010年卫生部评价指出,“天津市河东区在‘促进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可资借鉴。

  开拓绿色通道,打造“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

  经过几年的医联体工作摸索,该院党委深刻体会到,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不仅包含上下级医院的纵向联动,更要的是创新思路,开展与不同职能医疗资源之间的横向联动,从而通过区域资源配置的联动与优化,为患者提供完整、安全的医疗服务。因此,在2014年12月三中心医院启动“心拯救、心希望”活动,与120急救中心合作,采取“先救命,后交费”服务模式,建立院前、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体化救治体系,把治疗延伸到院外。在此基础上,该院党委不断深化服务内涵,2016年3月启动胸痛中心创建工作,整合120急救系统、双向转诊、院内绿色通道,建立急危重症救治平台,2120名患者从中受益,打造出又一艘“诺亚方舟”。

  建立孕产妇急救中心,构建母婴健康坚强堡垒。

  2016年两孩政策全面放开,70后产妇作为二胎政策最大的“拥戴者”成为孕产妇主力军,但由于年龄较大,随之而来的风险骤然增加,作为东部地区医疗中心,三中心医院党委坚持以人为本,挖掘自身潜力,拓展产科用房,细化母婴管理流程,构建出行政、专业双轨管理机制,承接河北、东丽以及宁河等地区危重孕产妇转运救治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抢救妊娠合并先心病、羊水栓塞、产后出血、重度子痫等危重症孕产妇数十例,成为保障母婴安全的健康卫士,让医联体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构建“1+12+X”医联体模式,创新思路谋求发展。

  医联体工作任重道远,三中心医院党委没有止步于现有成绩,而是在医改的大潮下,积极开拓思路,砥砺前行,构建“1+12+X”医联体模式,即联合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X家管理规范的大中型民营医院,创新区域医联体合作模式,合理有效利用区域内卫生资源。一是规划一张网。不断完善与河东区12家社区医院的危重患者急救转诊网络,包括胸痛患者的转诊、远程心电项目的合作、社区医院急救能力的建设、社区医生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有效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疾病救治能力。二是质检一体化。充分发挥三中心检验、病案、院感、口腔、护理五大质控中心作用,缩小社区与三甲医院间的质量差距,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将质控体系形成网状结构,环环相扣,让医疗质量问题无处藏身,切实保障患者安全,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检测一条龙。三中心医院的“检验直通车”项目,已与35家医疗机构提供检验签约服务,2016年检测量达45100项次,形成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检验科首批实现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让患者不再进行重复检验,节约医疗费用,真正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的宗旨。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