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压实责任精准扶贫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1.10.2016  13:33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村民李宝义家2013年以前曾经穷得“叮当响”。10月15日,见到他时,李宝义正在自家的葡萄冷棚里干活。回忆起当年的贫困景象,李宝义说:“我家的山坡地,好年景能收入6000多元,遇上旱年头,不仅不挣钱,还得把种子化肥钱搭进去。

  从2014年春天开始,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李宝义家流转了0.2公顷耕地,由帮扶企业垫资建设了葡萄冷棚。2015年7月第一个挂果期,两个棚净赚了3万多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2015年秋天,村党支部又帮助他从银行贷款5万元,再次流转了0.66公顷土地,新建了6个葡萄冷棚。今年7月,他家2014年建设的两栋冷棚葡萄纯收入已经超过5.5万元。李宝义高兴地掰着手指头算了下明年的收成:“如果没有意外,明年保守估计纯收入能超过15万元。

  李宝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是众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更是辽宁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写照。

  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目前,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紧紧咬住年初以来确定的“25万人脱贫,500个贫困村销号”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今年全省已落实省以上财政扶贫专项资金6亿元,增长了36.6%,各市、县落实财政扶贫专项投入2亿元以上,增长了81.8%,脱贫攻坚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作进展顺利。

   产业引领,因地制宜增收致富

  省扶贫办介绍,辽宁省现有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比重最大,达43万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是帮助这部分人脱贫的重要途径。

  今年4月,省扶贫办与省农发行、省农信社、省农行、省邮储银行、省人寿保险公司、省人保财险公司签订了《金融扶贫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宣传树立抚顺市、建昌县、义县等地区“金融+产业”的扶贫典型,在全省范围搭建起了金融(产业)扶贫政策平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础利率放贷、财政资金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扶贫小额信贷,缓解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贷款难、贷款贵”的状况。

  金融扶贫结合产业扶贫,今年又迈出了一大步。目前,全省已发放金融扶贫小额贷款9.7亿元;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下达扶贫再贷款限额24亿元,已发放3.3亿元。各地采取政府担保或预存风险抵押金等办法,10倍扩大扶贫资金,有效推进了脱贫进程。其中,朝阳市已整合1.4亿元,作为风险补偿基金存入建设银行,放大贷款14亿元,专项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9月,省政府又出台了2016年至2020年产业精准脱贫规划,提出今后5年通过发展粮食、油料、蔬菜、水果、林业、畜牧、渔业、花卉、柞蚕、中药材、西甜瓜、食用菌、山野菜、烟草、乡村旅游、电商16项精准脱贫特色产业,确保4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建昌县通过实施产业培育工程,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户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实行“公司+贫困户”“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吸引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入社入股,发挥扶贫资金的金融杠杆作用,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带动作用,逐步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群众有致富技能的目标。

  去年以来,建昌县已经发展了以食用菌、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核桃加工产业、万亩桃园、山楂栽植等多个产业项目基地。对于部分劳动力弱的贫困户,他们探索出了适度发展小规模、对环境影响小的牛、驴养殖项目,梅杖子村的养牛扶贫模式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已在全县276个村全面推广。

   驻村帮扶,由“输血”变“造血

  义县稍户营子镇五台沟村以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贯通全村的河道和堤岸遍布垃圾,村集体经济为零。因五台沟村地处偏僻,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人均只有0.1公顷土地,还多为山地。全村236户,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204户,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2014年7月底,省海洋与渔业厅扶贫工作队进驻五台沟村。他们从农村党的建设抓起,凝聚党员心,凝聚村民心。扶贫工作队协助村党组织建立了“四议一审两公开”等32项制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村里的党员在环境整治、植树、修路、扫雪、葡萄园建设中义务献工累计800多人次,党员、共青团员对贫困户开展慰问,帮助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做家务、打扫庭院、种庄稼,累计参与80余人次。他们的做法证明,村级党组织建设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同时,他们用实际行动开辟了多条贫困户脱贫渠道,增加贫困户脱贫的“造血”机能,改变了以前直接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

  扶贫工作队创立了合作社互助式扶贫模式,把108户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了谷物种植合作社、葡萄种植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把村废砖厂12公顷占地复耕、打井办电,在完善基础设施后,把建成的葡萄园无偿提供给30户贫困户经营。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产品认证,分散生产、统一包装销售。驻村扶贫不但改变了村风民风,还使村“两委”班子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可。

  目前,全省共选派驻村工作队1791个,派出驻村干部5375名,并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做到驻村帮扶。据了解,现在全省1791个贫困村,村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村村都有选派的第一书记,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实现了全覆盖。

  今年以来,辽宁省进一步加大了对口帮扶力度。在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继续对口帮扶阜新市、朝阳市、铁岭市的基础上,新增营口市、鞍钢集团对口帮扶建昌县,盘锦市、辽河油田对口帮扶义县。今年,沈阳市、大连市分别落实了1500万元帮扶资金,营口市落实了210万元帮扶资金,鞍钢集团提供了1750吨钢材,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别落实了500万元帮扶资金。

   精准扶贫,强化责任落实

  目前,辽宁省按照产业脱贫一批、教育脱贫一批、医疗脱贫一批、实施移民和就地翻建改造脱贫一批、实施低保兜底脱贫一批“五个一批”的要求,正在开展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转移就业脱贫;对居住条件较差的,通过搬迁和住房改善脱贫;对因病致贫的,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对因学致贫的,通过政府扶持、社会救助、发展教育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兜底脱贫。

  据介绍,省农委就产业脱贫先后出台政策,宣传鼓励加大发展特色产业,计划用5年时间,确保4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省教育厅发布政策,对3.2万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实行全程保障;省卫计委针对医疗脱贫,强调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健康扶贫工程等工作,明确以“三提、三送、五服务”措施为重点,扎实做好精准健康扶贫,使15.7万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脱贫有了坚实保障;省扶贫办牵头实施的移民和就地翻建改造脱贫工作,目前已经制定了5年建设规划,计划每年完成3000户,每户补助3万元,并进一步整合住建、民政等部门资金,确保1.5万户、4.2万人住房安全有保障;省民政厅全面提高了全省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年3442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年3903元,平均提高13.4%。提标后,全省各地农村低保标准均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实现了13万人低保兜底保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强化落实主体责任,先后与12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出台了《辽宁省脱贫成效考核办法》和《辽宁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实施办法》。省直机关工委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方面的内容,全部纳入年度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体系。参照国家级贫困县的政策,对15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实行了“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的管理办法。各地区也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

  深秋季节,天已转凉。李宝义在大棚里干活的劲头却丝毫不减。用李宝义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党和政府不但帮助我们贫困户脱了贫、致了富,还让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希望。天再凉,我这心里都是热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