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培育“农字号”商标 为农民合作社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7年9月5号,天津市静海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后这种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快速发展,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从去年开始,静海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引导农民合作社注册“农字号”商标,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效果。
从2007年9月5日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截止到今年的4月13日,静海县各类农民合作社性组织已经达到一千五百九十五家,家庭农场一百四十三家。然而采访中得知,能够实现良性运转的只占一部分。静海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禹绍梅说:“对于咱们这一千九百多家农民合作社,通过调研,存活的合作社可能占上没有一半。”
调查中发现,农业本身就是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生产上始终受到天气、市场、人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初注册门槛较低,合作社一旦投入运行后,信息、技术、市场等问题迎面袭来。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静海县农民合作社注册农字号商标的仅有88家。静海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市场商标科科长尹学良说:“根据咱实际发展的商标情况看,发挥商标的作用里边还有一定的差距。咱们县是农业大县,特别是抓住农产品这个商标注册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静海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禹绍梅说,为了让广大合作社成员充分认识到“农字号”商标的市场影响力,2014年初,他们大力实施了商标富农工程,通过对原所辖的各工商所下达任务指标,并制定出每年发展一百个“农字号”商标的工作思路。仅一年时间,就有一百四十九家合作社申请注册“农字号”商标。“这个指标也是促使工商所推广宣传帮扶企业,最大的目的是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去登记注册去。”
充分发挥龙头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也是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大力推进“农字号”商标申报工作的重要举措。良王庄乡的多兴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进行了商标注册。公司经理薄春霞说:“我们现在已经注册的商标有六十二个,蔬菜有个商标,玉米面有个商标,肉有个商标,鸡蛋有商标,粮食有一类商标。有自己的牌子,有天津市放心菜基地的签。现在人们对有品牌、有商标的蔬菜是比较认可的,所以要多注册一些商标,这样真正能给(企业)带来一个很大的空间。”
商标注册推行“一品一标”,赢得市场的同时,更让公司旗下的农户获得了好收益。农户董运发说,这两年,它按照公司的排产计划专门种植元首瓜,收入非常可观。“我去年就两个棚吧,毛收入大概在十万出头,净收入的话也在八万以上,这不看着收益挺好的,我今年又承包了三个棚。”
静海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广告商标科科长尹学良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他们已经把帮扶合作社注册“农字号”商标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推进注册理念从“一社一标”向“一品一标”转变。“我们下一步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做好商标注册工作,主要通过商标兴农帮农。”
(天津区县联盟广播静海台记者刘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