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双季稻机械化短板 听听农机专家怎么说
种植环节已成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最大短板
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直接关系主产区水稻产能稳定、成本降低、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及市场竞争力提升。双季稻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产区,特别是湖南、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5省区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45%。2016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5%,农机已经全方位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角。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主要考核耕种、种植、收获这三个环节。尽管上述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但种植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高。
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巡视员王家忠说:“南方双季稻区在水稻耕作、收获两个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是由于多种特殊因素影响,种植机械化率多在20%左右,远低于北方地区水稻、小麦、玉米平均80%以上的种植机械化率。”数据显示,2106年,湖南的水稻机插率为26.98%,江西为26%,广东为15%。
至于双季稻机插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早晚稻茬口紧张、南方地形复杂、田块破碎、水田双季作业对农业机械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等。农业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秘书长、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毅表示,“双季稻区品种熟制、自然条件、种植模式的多样性、独特性、复杂性,注定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且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历史注定,我们必须打赢这场硬仗,必须闯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
在王家忠看来,“双季稻区机械化种植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所在。”而张文毅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南方双季稻区温光水热资源充沛,蕴含着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措施实现双季稻两熟高产,进而提高我国双季稻区粮食总产的巨大潜力,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确保口粮自给的重大使命。”
瞄准种植大县以“五个一”活动推广机插技术
双季稻区的对比试验表明,与人工插秧、抛秧相比,机械插秧插下的秧苗整齐而均匀,水稻单产提高5%~10%不成问题。另外,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大背景下,机插无疑提高了作业效率,节省了劳动力并减轻了劳作强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水稻机械化移栽肯定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主流。湖北省农机局副局长皮少成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邹应斌都表示,农户种植规模小的话可以人工插秧、抛秧,种植面积超过50亩以上的大户,肯定要选择机插,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要加快突破水稻机械化种植的短板。
据初步统计,在长沙市望城区举行完全国双季稻区“补短板促机插”集中示范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之后,湖南、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5个省区的320多个双季稻种植大县,将在近期陆续开展类似的示范服务活动。
此次的“补短板促机插”集中示范服务活动,以双季稻种植大县为主体,以规模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为主要对象,充分发挥农机管理部门、推广机构、骨干企业、专家团队、新型经营服务主体的联动共促作用,通过发布一个技术指导意见、举办一次现场观摩培训、进行一次专家指导服务、提出一个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开展一次集中宣传等“五个一”系列活动,达到示范装备技术、找准瓶颈问题、明晰路径措施、推广典型模式、营造良好氛围的效果,以种植机械化的突破,带动双季稻区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提升。
王家忠在启动仪式上说:“推进全程机械化,需要一个作物一个作物抓,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抓,一年接着一年抓,更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协调推进。全面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号角已经吹响。希望我们从早稻抓起,一茬接着一茬抓,撸起袖子加油干,千方百计推动双季稻区种植机械化水平大步迈上新台阶!”
提升机插率还需更多政策扶持突破发展瓶颈
尽管已经明确了机械化移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机插秧肯定是主流,但农机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都表示,推进水稻机械化种植还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也期待更多的政策扶持。
2007年前后,我国插秧机推广出现一个快速发展高峰,至今,不少插秧机已经使用了10年,到了该更新换代的阶段,但是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当前新购插秧机的意愿并不强。对此,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陈惠哲分析说,“主要还是插秧机的成本太高了,以前国家和省级的农机购置补贴加起来最多达60%,现在可能才补贴一两万元,这肯定影响到机插的推广。”江西农科院研究员曹晓林补充说:“农民种地还是要算效益的,现在粮价低,种粮比较效益低,一台高速插秧机要15万元左右,就算补贴4万元,农民还是购买压力大,所以希望各级财政可以提高插秧机的购置补贴标准。”此外,邹应斌建议,“是否可以借鉴跨区机收,也发展插秧机跨区作业,提高插秧机的利用率,可以让购机者早日收回成本。”
江西省农机局副局长段水平表示,“插秧机的成本高确实影响了农民的购机热情,除了加大插秧机的购机补贴力度,还可以对插秧机作业进行补贴,以加快机插秧的推广。”对此,皮少成和广西农机局副局长江恒德都建议,可以参照土地深松作业补贴,对机插秧作业也进行类似补贴。
“提升双季稻机插率的思路要放宽,这是一个系统问题,不能光盯着插秧机,还要解决育秧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学院教授宋建农说,“需要提高秧苗的素质和秧龄,南方地区秧龄短,一旦超过15天就不适宜机插了,如果通过控秧技术能再扩大些秧龄,那样选择的区域就能更大。”段水平和江恒德也都提出,农机农艺要相结合,育出适合机插的高质量秧苗至关重要,早晚稻育秧控秧难度大,普通农民难以掌握,现在规模经营增多了,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示范指导,提高他们的育秧能力,同时可以补助建设工厂化集中育秧设施,扶持发展专业化、商品化育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