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绿色变奏曲——静海区定向开发设施农业实现大幅增收

26.04.2016  10:24

行走在暮春的静海大地,举首沃野,连片的设施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瓜果繁茂、一派生机,正在劳作的农民们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正是这些不断新增的设施农业,改变了静海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为更多农民致富觅得了新途径。

  在龙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来自北京市某农贸物流园区的几辆集装箱蔬菜运输卡车,正在忙着赶装一盆盆青翠碧透的无公害蔬菜。温室大棚承包人、蔬菜种植大户王成利告诉记者:“依靠设施发展农业确实能够让农民像上班一样轻松实现增收致富。”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是山东人,2013年在天津农学院毕业后与人合伙选择在此入社创业,3人承包了31个大棚,引进推广种植水晶菜、紫油麦菜等36个新品种,年均出菜30万盆以上,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定向开发扶持

  让设施农业改变农民生产方式

  静海传统农业种植由来已久,大宗粮食作物始终是当地农业的经营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农村种植业逐步跳出传统老路,靠定向开发精准扶持,使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变革。多年来,静海区立足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走设施农业发展之路。先后在大运河、大清河沿岸的台头、独流、陈官屯等乡镇,率先推行人工保护地种植,通过先行先试,使部分敢吃“狼桃”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实惠。由此,反季节农经作物通过大棚设施走向市场,实现增收致富,唤醒了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意识和自觉。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充分整合土地资源,走集约化经营发展之路,使特色种养产业如雨后春笋遍地生根,全区相继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00多家,居全市各区县之首,成为设施农业实现大发展的重要前提。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静海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扶持意见》,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导,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补贴力度,每年区财政注资数千万元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按照规划规格分级分类,跟紧项目随成随补,突出科技持续扶持,通过园区引领和项目带动,不断做大基地、做优产品、做强龙头、做响品牌,逐步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多样、体系健全、环境良好、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

  在设施农业的开发建设中,静海区因势利导,有效整合国家、地方现有农业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集中打造高端农业项目,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模式,提升发展档次,提高综合效益。依托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和龙海产业带,重点打造运河以西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和东部地区依托大邱庄、蔡公庄、西翟庄、中旺等乡镇的基础优势,提升设施蔬菜、特色种植发展规模。截至2015年底,全区累计开发建成农业设施总面积达11万亩。“十二五”期间规划开发的龙海产业带、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大邱庄农业园内的重点项目实现高效运营。仅2015年,全区建成综合型蔬菜生产基地1个、高智能设施农业示范区5个,新增设施农业规模5015亩。

  引进培育精品

  靠新理念新招法做大做强市场

  市场经济给农民带来的启发就是: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发展什么。基于这种务实的发展理念,静海农业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利用得天独厚的设施优势,培育知名品牌,拓展销售市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农业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引进精良品种,打造知名品牌,逐步形成农业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建设物流体系,实现优质优价。 

  2011年,天津多兴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静海际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天津市大财运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坚持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以绿色蔬菜、农产品为支持,依托生物链原理,把农场中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主打,积极整合基地优势进行产品开发,挖掘具有传统意义的羊角脆、西甜瓜、罗各庄鸭梨、林谷土鸡等40多个当地的当家产品,引进种植了市场紧俏的新鲜元首甜瓜、黄金果,推广养殖了东北森林野山猪、水产珍品南美白对虾等名贵的品牌产品,并以物联网管理方式公开产品的种养管理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产销一体化。目前,该公司拥有注册分享会员达到1万多家,销售客户涉及京津冀三地,辐射广东省广州、东莞、深圳等地。

  2012年,由静海龙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1.1亿元创建的静海龙海现代农业示范园,按照高起步、大视野的发展理念规划设施蔬菜种植区和精品樱桃示范区两个功能区,占地2000余亩,引进北京昌平草莓、青县司马庄果菜、青岛盆菜等,通过企业引领,改变当地只种叶菜的传统模式,使园区的种植多样化,年产蔬菜达3400多万吨。在此基础上,他们瞄准国际市场。大手笔规划建成了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设施精品果品栽培基地,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采摘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发展高品质樱桃、杏、葡萄、雪桃、无核石榴、无花果等种植农户100多家。2013年,首期引进美国美早、加拿大拉宾斯、大连红灯等优质成树樱桃750株,完成设施种植面积60亩。2015年,首季收获大果樱桃5000余公斤,最好价格每公斤卖到400元左右。2016年,他们继续扩种精品樱桃1.5万株,育苗5万株。在销售方面,该园已与3家大型国有企业、6家大型超市和9家规模批发市场签订了全年供销合同,并通过互联网预订和礼品盒快递销售、休闲采摘等渠道打开市场,赢得了客户青睐,基本实现尽产尽销。

  强化监督管理

  让绿色农产品走上百姓餐桌

  设施农业是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组成部分,无论技术设施的高端与现代,其遵循的重要前提离不开:绿色、有机、无公害。这是市场准入的门槛,也是百姓餐桌的期待,更是决定产业成败兴衰的唯一底牌。

  提到食品安全,西瓜之乡台头镇的瓜农们都知道:“守住老祖宗的那一套,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膨大剂,不昧着良心赚钱。”多年来,他们在全区率先依靠设施农业做大做强的台头镇西瓜产业,为了保证西瓜的品质百年不衰,瓜农们懂得合理借鉴、科学创新,在实践中他们优化育苗、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模式,统一规范制定了《台头西瓜种植管理标准》,凡是西瓜种植户都要参加培训,接受肥水及药剂使用监督。2002年,获得无公害食品标志使用权,2009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确定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并荣获第二十九届“博洛尼杯”中国最甜西瓜擂台赛优秀奖。 

  在加快推进现代化设施农业的发展进程中,静海区把食品安全作为产业建设与发展的根基,严格落实国家和市关于放心菜基地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根据当地蔬菜生产现状及特点制定了静海“放心菜基地”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田间农民学校的阵地作用,以培训、辅导及传帮带的形式,加强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和落实。2012年以来,全区建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制度化管理和信息化监管的“放心菜基地”5.6万亩,其中核心区1.42万亩,项目实施基地22个,监管机构确定为8个乡镇,基地内蔬菜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年产优质“放心菜”33万吨,对静海蔬菜生产在种植模式、生产销售、发展趋势等方面起到重要引导作用。按照“三品一标”管理标准,全区22个放心菜基地全部实行无公害产地认定,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5个,部分基地通过实施物联网管理,从产地到餐桌基本实现全程监控,生产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进一步增强了食品安全的公信度。目前,已有50个注册品牌的瓜果蔬菜产品“农企、农校、农超“直接对口销售渠道顺利畅通,新的市场大门豁然开启,静海的设施农业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农民的思想转变和市场的丰厚回报,使静海的现代农业顺利度过艰难的探索期。如今,获益于思想的解放和创新的发展,勤劳智慧的静海人民正以百倍信心,在增收致富的快车道加油奋进。人们在收获的幸福中,也有内心的表达,那是从大棚里飘出来的,有歌为证:水灵灵的樱桃树上开满水灵灵的果,水灵灵的农家妹呀唱着水灵灵的歌,水灵灵的好日子呦真是水灵灵地美,水灵灵的小康生活咱得水灵灵地过……

 

  图①为静海引进的无土栽培蔬菜大棚。

  图②为静海农技人员对引进的精良蔬菜品种进行田间管理。

  图③为静海盆栽蔬菜装车运往北京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