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天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1元 同比增长8.8%
■ 全市新增就业12.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31元,同比增长8.6%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1元,同比增长8.8%
■ 公共财政收入690亿元,同比增长10.2%
■ 一般公共财政支出73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今年一季度,天津市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津城百姓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惠民生,就业是基础,增收乃关键。一季度,全市新增就业12.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31元,同比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1元,同比增长8.8%。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份稳就业、增收入的成绩单,与政策组合拳的助推休戚相关,亦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新年伊始,本市创新推出了“一助两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推动制造企业设备更新、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等专项行动,市区各级政府投真金白银、倾真情实感,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前三个月为企业减负近百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42%……得益于此,企业、机构招得了人、“买得起单”,更多有抱负的年轻人则竞相涌入创业大潮。
惠民生,重在投入,把财政“蛋糕”做大分好。一季度,本市公共财政收入690亿元,同比增长10.2%。一般公共财政支出73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其中,城乡社区、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增长达20%甚至50%以上。在环境建设方面,继续深入推进“四清一绿”行动,强化冬春季节大气污染防控,PM2.5平均浓度下降17.9%,天更蓝水更清了。
惠民生,不能等,不能拖,越早投入,老百姓越早得实惠。一季度以来,相关惠民举措密集发布:2016年1月1日起,本市退休职工退休金平均上涨6.5%,上百万退休人员直接受益;4月1日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670元增加到730元;基础养老金标准自去年1月1日起已调整为245元,今年将继续提高,将惠及31万城乡居民……
惠民生要找准焦点,更要覆盖盲点,铸就坚实的幸福底线。3月1日起,本市下调住房保障“三种补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廉租住房租房补贴和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收入准入线,幅度约8%左右;4月1日起,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705元、540元调整为780元、7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080元调整为集中供养标准14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810元调整为105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体系更为健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工作有序展开。2016年,全市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房5万套。
截至3月底,已经完成棚户区改造1.73万套(户),占全年任务的三分之一。
民生工程落实得怎么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春暖花开时节,梦和园6号楼一套崭新的单元房里,84岁的刘佩琴心满意足。这位在西于庄丁家胡同13号一间11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住了快70年的老人逢人就说,以前全家人吃饭得分拨儿吃,“盼星星、盼月亮,终于住进了楼房,这是我本命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居家过日子,社会保障健全了,有了“保护罩”,才有品味“岁月静好”的那份怡然悠然。据市人力社保局数据,截至3月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24.11万人和522.7万人,比去年末分别增加58.93万人和0.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25.35万人和532.89万人,比去年末分别增加4.25万人和0.78万人;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86.21万人、805.92万人和295.53万人,比去年末分别增加0.6万人、4.08万人和0.21万人。
腰包鼓起来,少了后顾之忧,老百姓花起钱来自然就多了份底气和心气儿。天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350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食、行、玩乐花销均大幅提升,旅游消费更成为津城居民消费的“重头戏”——一季度天津城镇居民团体旅游消费同比增长24.9%,消费升级色彩逐步显现,对第三产业具有一定的拉升作用。
随着各项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津城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福祉。(记者 岳付玉 苏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