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实践寻答案 让创新促发展

15.05.2020  08:36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许多社科理论工作者感慨:“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个春天来了!

  思想有了根基,行动就有了方向。四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谋划推进,成立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引导全市社科界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服务社会上发挥新作用。

   让党的创新理论发出时代“最强音

  攻坚时刻,呼唤思想引领;奋进征程,需要凝心聚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闪耀真理光辉、凝结时代精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按照“一中心、多基地”模式,广泛组织动员社科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做到“周周有文章,月月有研讨”,为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

  我市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课题研究,相继承担“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研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研究”等一批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先后设立市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翻译和传播”等研究专项。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激励引导社科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理论武装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我市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领航作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启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机制,遴选天津市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率先设立社科规划资金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带动全市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跻身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积极服务社会,在天津电视台《大家说理》栏目开设思政公开课,在北方网理论频道开设“微党课”等专题,推出一批精品思政课程和“网红”思政教师。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编写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我们一起奋斗》,引导大家结合各自岗位深切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关怀和寄语,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见成效。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立学为何?治学为何?在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心中:立学为民,治学报国!

  只有从现实中找问题,在实践中寻答案,在创新中求突破,才能不辱使命,不负担当。2017年全市启动“社科界千名学者服务基层”活动,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中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开展社会调查,目前已组织3000余名社科学者,深入1500多个基层调研点,形成2808项成果,真正把文章写在津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张文胜负责调研项目“发展宝坻区八门城镇都市型农业发展途径研究”,多次走村访古、研究当地产业结构,努力为八门城镇找到一条文化挖掘促产业、品牌建设促增值的农业发展道路。“这个项目,打出了八门城镇的‘文化牌’,为三产融合战略注入了内涵建设,对我们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推动‘小站稻’品牌建设、乡村特色旅游等产业发展有很大启示。”八门城镇镇长梁鸿志说。

  理论是最重要的方向,人民是最根本的力量。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市不断加强市委讲师团“平台化”建设,成立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师团,编写《新时代天津故事》《从小故事看中国制度优势》等宣讲资料,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宣讲900余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讲4200余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联合宣讲800余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8200余场。广泛开展社科理论普及,围绕党的创新理论、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理论超市”“社科普及周”等形式,组织专家学者释疑解惑,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促进我市人文素养新提升。

  四年来,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聚焦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形成合理的智力劳动补偿激励机制。市社科规划资金设立智库专项,建设天津市高校智库,成立天津智库联盟,59家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市社科战线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天津战‘疫’”生动实践,在天津日报和学习强国等各类媒体开辟专版专题,持续推出阐释文章,积极塑造有利于“双战双赢”的正能量、强势能。天津社科院、市委党校等智库成立疫情应急课题组,加强分析研判,提供决策咨询,为打好抗疫阻击战贡献社科力量。

   夯实“硬基础”做强“软实力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根基。

  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培育等方式,我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宣部“四个一批”宣传文化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形成老中青衔接、学科覆盖全的人才队伍。通过每年组织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有效提升社科人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市社科规划资金年度项目中单列青年项目,市社科优秀成果评奖适当向青年科研人员倾斜,创办“新时代青年学者论坛”,建立青年学者信息库,为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搭好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挑大梁”,不断夯实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础。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不能简单模仿,更不能刻板照搬,而是要有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理性思维和学术创新。

  四年来,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市充分发挥市社科规划资金引导作用,持续引领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市社科规划资金规模增幅达50%,立项1125项;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和经费总额从2016年95项、248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59项、4390万元,立项率和结项优良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启动实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研究计划”等重大专题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港口城市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成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天津故事的社科品牌。

  ……

  士以弘道,任重而道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研究、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将在新的起点上迎来新机遇,创造新的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