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吕梁蒙面人抢小孩 警方调查发现是小学生编故事
微信朋友圈疯转“柳林有孩子被抢”
7月1日,吕梁市公安局对外公布:经过柳林县公安局民警的深入调查和当事人的讲述,6月27日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的“柳林:蒙面人进村抢孩子”的消息为不实消息。
信息点击和转发已超30万次
连日来,吕梁当地的微信朋友圈里传着一条“柳林蒙面人进村抢孩子”的消息。
该消息称:6月23日早上6点半左右,一蒙面男子开车进了柳林县李家湾乡上白霜村,将两名上学途中的男孩强行塞进车里。据当事男孩的母亲讲,当时两人一起去上学,途中着急上厕所,就在路边找了个地方解决。此时,一辆过路的黑色轿车上下来个蒙面男子,将他俩强行塞到车里,上车后将他们绑住,并在嘴上贴了胶布。男子开车准备带小孩离开,恰巧遇到村子出口处施工,由于担心事情败露,蒙面男子把两个男孩丢到村里一个废弃的旧房子里后自己走了。两个男孩互相将对方的绳子咬断逃了出来,家人得到消息后马上报了警。当事的男孩说,当时他们都吓傻了,害怕被挖眼睛。孩子告诉警方,蒙面男子说的是普通话。
6月27日,当地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相关内容也在微信朋友圈内开始传播。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这条消息的点击和转发已超30万次。
警方调查发现事情不属实
6月23日接到报警后,吕梁市、柳林县两级公安局高度重视,立即安排刑警、刑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展开全面调查。
经过深入调查走访、现场勘查实验,警方在现场并没有发现任何遗留物证,两名小孩反映的情况也疑点重重,讲述的“案发”经过前后矛盾。通过进一步调查走访以及调取周边监控视频,警方也没有发现任何可疑车辆、可疑人线索。
经过充分的调查,民警对两名小孩家长、老师及村民进行了详细询问。在家长、老师的耐心劝导和大力配合下,7月1日17时,两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实情:由于俩人周六、周日两天贪玩,没有完成作业,怕被老师、家长训斥,便产生了不想上学的想法。6月23日早上,这两名小学生效仿电视里演过的绑架小孩的画面,编造了自己在上学途中遭“绑架”的情节。
吕梁警方提醒广大家长、老师:教育孩子要注重科学引导,多与小孩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千万不要采取简单粗暴、以罚代教的办法,更不能采取打骂手段,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记者 王晋磊 辛戈)
○相关
近期,抢孩子谣言频现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曾流传“有歹徒在太原某幼儿园门口公然抢夺幼儿”事件。太原市公安局向社会通报:据太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统计,今年以来,110报警服务台未接到偷、抢孩子等相关警情。
●此前,微信朋友圈也曾谣传晋中、吕梁、长治等多地出现“抢、偷孩子”事件。经求证山西省公安厅得知,今年以来,晋中、吕梁、长治等地警方并未接到“抢、偷孩子”等相关警情。
●5月20日,有群众反映,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太原市小店村附近有人偷抢孩子,开着一辆黑色大众车,车牌号为晋A5××××,提醒广大家长注意”的信息。25日,太原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辟谣。
谣言有哪些
●寻人寻物类
此类谣言极易蛊惑人心,因为其不仅目的“单纯”——只为求助,而且一般都有时间、地点的“精准定位”。虽然帮助他人扩散求救信息是好事,切忌不调查清楚就随意转发,害人害己。
●恐吓和迷信骗取关注类
这类信息有的听起来还较为容易接受,如“身边有属龙属蛇的家人请为他们转起,好运一年”“是中国人就转起”等等,有的却是用极其恶毒的言辞令读者胆寒和厌恶,如“看了要转发,不发死全家”,“不转枉为中国人,与汉奸无异”。这些纯属迷信或谣言的信息凭借一些威胁、恐吓或诱导的语言让你转也不是,不转也不是,所以导致此类信息泛滥。
●危言耸听制造恐慌类
这类谣言多是好事者模仿官方媒体围绕某一焦点事件为核心编造或直接制造焦点。对于众所周知的焦点事件,造谣者通过爆料与此有关的小道消息来吸引眼球、满足猎奇欲;而有些焦点事件却是凭空捏造,危言耸听,只为赢得关注或受经济利益驱使。
●饮食养生、文化普及类
微信中还有一种谣言打着给群众灌输健康养生常识的幌子,玷污科学,传播谬论,如“隔夜菜堪比毒药”等等。这些不科学的“伪健康”信息不仅可能贻误患者病情,甚至可以祸及性命。
为何被疯转
微信朋友圈里的谣言多数是围绕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等相关主题。同时,喜欢用“100%”“第一”这样夸大性词语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此外,这些文章图片比较多,让读者“眼见为实”等。
另外,据相关资料显示,60后、70后容易成为信谣、传谣的主力军,而80后和90后由于将大量时间耗费在互联网上得以获知更全面的信息,加之目前大学生的主要年龄阶段均在80后和90后,其对谣言的辨识能力较强。
心理专家表示,人们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主要是因为“从众心理”,因为绝大部分网友看到的都是别人分享的内容,再加上这些谣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者对谣言的内容缺乏专业的判断,他们就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相信了。同时,人们相信一些网上的谣言,跟社会大环境也有些关系。例如,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会使人们更容易相信食品“致癌”“致死”的传闻。
如何辨真假
看是否是老帖。这类谣言具有重复性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更换个地点后再次传播。
看信息源是否可靠。这些被举报的谣言,大多来自一些段子手账号,其一贯的发帖内容都比较水。对一些谣言频次较高的微信公众号,网友在阅读其发布的文章时要格外小心。
看其专业定位是否与消息主题相匹配。一般来说经常发心灵鸡汤的账号在医学问题上就不如医疗专门号来得可靠,当然医疗专门号还要看其是否有权威机构认证。
如果消息标题出现“朋友圈都传疯了”“不转不是中国人”等吸引眼球的夸张词语时,就不要再看下去,更不要转了,因为这极有可能是假的。
找到消息中提及的相关部门核对信息。比如,如果盛传停水信息,可拨打当地相关部门电话核对。
网络搜索关键词。当你在网络上搜索某条信息时,如果发现该信息被各地网友大量转发,除时间、地点不同,其余内容完全相同时,那这条消息一定是假的。
我们想说
面对社交网络上的各种传言时,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相信小道消息,对于不能确定的事情,要多方考证,真相自然会露出水面。
网络谣言止于你我,每一位使用微信的用户,都应当树立责任意识,保留一份独立的判断力,重视手中的“发布”和“转发”按键,不信谣、不传谣,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共同努力,还网络一片“净土”。此外,一旦转发的谣言引发公众恐慌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时,还有可能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
○链接
为了孩子安全,我们应该这样做
微信朋友圈里被疯狂转发的“偷、抢孩子”事件,虽然最后证实都是谣言,不过,随着暑假的来临,孩子们在开始假期生活的同时,潜在的危险也悄然来临。此时,孩子的安全问题更应该得到家长的关注。
为此,本报梳理了暑假孩子安全防范措施,希望能为广大家长们提供帮助。
室外
1、溺水
应对措施:暑假正值汛期,家长应教育孩子远离野外水塘、水库等,更不要单独下水。即便是去正规场所游泳,也要有成人陪同。孩子们应谨记:不在无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或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2、交通安全
应对措施:家长们应教会孩子认识马路上交通警示信号和标志,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斑马线,要左右看,靠右行走,不横穿马路,不翻越栏杆,不与机动车抢行,不在公路上玩耍。结伴外出时,同伴之间在马路上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参加集体游玩活动要听从辅导老师的安排。
3、自驾出游
应对措施:为了孩子的安全,建议家长根据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使用儿童安全坐椅。目前,儿童安全坐椅可分为三种,分别适用于9个月以下、9个月至4岁和4至12岁的儿童。交警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测试数据,使用汽车安全坐椅比不使用安全坐椅,会减少潜在伤害达到70%以上。
室内
1、独自在家
应对措施:家长外出要锁好防盗门,教导孩子不论陌生人说出什么借口也不要随便开门。晚上开灯后,要拉上窗帘,不要让人从窗外看到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的情景。同时家长要教给孩子遇事后如何报警等一些常识。
2、上网
应对措施:对于网上的不健康信息,家长们可以通过安装过滤程序加以控制,同时家长要提醒孩子不到网吧上网,不浏览、不传播不良信息,不登录不健康网站,不玩不良网络游戏,不轻易答应陌生网友的见面要求。上网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个小时,时刻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加自护意识,防止上当受骗。
3、电、气
应对措施:最好在插座上装上防电的盖子,一旦触电,立即关闭电开关。如果离开关较远,先用干木棍把孩子与电源分开,再将小孩移到通风的地方,解松衣服,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家长还要教会孩子小心、安全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灶具。
4、烫伤
应对措施: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将热水、热汤、粥等放置在安全的地方,一旦发生烫伤要用流动水冲洗伤口,不要涂抹牙膏、酱油等物品,并及时送往医院做专业处理。
本报提醒广大家长,要与孩子一同制定合理的假期生活计划,掌握孩子日常活动地点或区域,让孩子们能够无忧无虑地享受安全、健康、快乐的暑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