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劳模创新工作室推动区域发展 “双培养”机制打造人才高地

18.10.2016  20:08
□记者马自然       
   
发表于《天津工人报》2016-10-17。       

   
   
       
   
—nbsp;—nbsp;—nbsp;    本报讯“现如今学校已经全网络覆盖,应该把网络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点,使孩子们享受先进便捷的教育模式,咱们争取在年底前研发出成果……”目前,全国劳模王希萍与她的创新团队正在探究教育改革新模式。自2013年创建全区第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和平区总工会坚持不断探索服务发展新平台,在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目前,该区成立了遍及各行业的2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确立创新课题106项,技术攻关项目98项,创造经济价值约345万元,获取专利52个。   
     和平区总工会主席赵昔涛介绍,和平区区域范围小,小微企业分布密集且优质学校众多,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点。因此,区总工会通过建立劳模工作室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学校的创新工作,形成由各劳模担纲领衔,413名技术人员唱主角,以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攻克工作重点难点问题为主的创新工作团队。为此,区总工会建立了“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劳模,把劳模培养成创新工作室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使创新工作室成为培育先进和人才的沃土,同时制定了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要求工作室团队的专业技术结构、学历知识结构和年龄梯次结构相对合理,每两年至少有1至2项成果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或认定。通过建立健全创建活动台账、创新成果台账和成员发展台账“三本账”,确保劳模工作室彰显实效,推动区域发展。   
     原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园长、全国劳模马丽莉告诉记者:“我们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起源于具有87年传统的历史名园——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多年来,工作室积极拓展科研途径,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以及市、区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8项成果分别获得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三等奖以及天津市教科院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开辟了幼儿园独立承担全国课题的先河。”同时,该工作室将“全域性教育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作为攻坚重点,首创全域性教育课程,并荣获国家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填补了本市幼教界的空白,还被评为首批“天津市十大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和平区学前教育工作的一块金牌。   
     几年来,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劳模先进为带头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工作方向,通过搭建劳模领衔,职工参与的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劳模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特别是在企业生产管理、技术难题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发挥效能,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帮助。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现任董事长、天津市劳模韩志永说:“我们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技术革新手段,完成了老美华改制和‘二次创业’的全方位整合,给予了企业新的活力,还对具有百年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保护,使老美华六项传统手工技艺入选天津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该工作室逐渐成为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