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效节能造就“状元郎”——记中铁十八局四公司架子队技术总工郭玉春
23.06.2016 19:38
本文来源: 总工会
发表于《天津工人报》2016-6-22。
0.2毫米,是一张A4纸的厚度,也是中铁十八局四公司地铁5号线第7合同段项目经理部、架子队技术总工郭玉春钢筋下料一次成型,创造的最小误差。凭借这项技能,44岁的他曾在本市第五届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钢筋工技术状元的称号。当然,他不仅是顶尖的钢筋绑扎技术能手,更是项目创效节能的尖兵。
初中辍学后,郭玉春开始了打工生涯。28年间,通过不断学习实践、琢磨技法工艺,他从一个不识钢筋型号、不懂专业术语的小杂工,成长为今天搬运摆放、弯曲、看图计算、电脑制图、绑扎、焊接……所有施工步骤样样精通的钢筋工技术能手。
提起钢筋工的重要性,郭玉春指着不远处的地铁车站基坑说:“如果把地铁、房屋、桥梁等现代钢筋水泥建筑比作人体,那么钢筋结构,就是支撑起它的骨架。虽然它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但绑扎、焊接时必须认真把握尺度,太紧或太松,容易导致受力不均,最终将影响建筑框架的质量。”
那干好钢筋工有啥秘诀呢?工友们好奇地问道。郭玉春憨厚地一笑:“没啥秘诀,就是要能吃苦,有责任心。”他摊开双手,只见他的手因常年绑扎钢筋,手心布满发黄的老茧,手背、胳膊上伤疤累累。
钢筋工是个辛苦活儿,施工现场午后晃眼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露天摆放的钢筋摸上去烫手。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长袖工作服作业,一会儿就一身汗。为了学技术,郭玉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学习,废寝忘食。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常一人每天可绑扎1吨钢筋,而如今郭玉春可比其他人多完成0.3吨。而且他的活儿比其他人更加平整、规矩,每次验收都能100%通过。5号线建设中,郭玉春带领班组制作的钢筋笼,曾被夸赞“人工焊接平整度可以与数控焊接相媲美”。
看工友们听得津津有味,他又补充道:“当然,这样只能练就扎实娴熟的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干活儿要肯动脑筋,这样才能熟能生巧,进而改进工艺创效节能。”
记者脚下,就是地铁站周边的钢筋水泥维护结构。制作维护结构钢筋笼的钢筋,每根抄起来都有上百斤重。加工成型的钢筋笼,一个就有36米长、30余吨重。这种大活儿,一般都要郭玉春带着架子队亲自上阵。工人们要周而复始地运料、截料、接料,浪费人力、材料,郭玉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爱动脑筋的他,主导发明了钢筋料台,实现了零误差流水线作业绑扎钢筋。
他组织工人运用滚筒,根据钢筋不同型号,做钢筋槽,将钢筋滚到料台上,直接焊接,然后根据用料多少进行切割。就像接竹竿似的,可以根据需要无限延长。这改变了以往先截断、再焊接的工艺方法。
项目工程部技术员李达解释:“这一工艺的运用,节省人工,提高了效率,平均每吨钢筋,损耗率只有几公分。这个车站仅地连墙建设就用到钢筋2000余吨,正常的损耗一般在5%。但在郭工努力下,我们把损耗控制在了1%以内。”
当然,这项工艺创新,只是郭玉春开动脑筋节能创效的一个缩影。在公司工作18年来,他先后参与了天津地铁2、3和5号线的建设,培养了20多名钢筋工技术骨干,为项目创效达700多万元。
本文来源: 总工会
23.06.2016 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