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国企清理低效企业工作呈现新局面

10.02.2015  17:43

  2014年,市国资委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大清理低效企业工作力度,其中近四分之三的低效企业通过清算注销、兼并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实现了国有资本向优势主业领域转化,改革的资本运营特征更加明显,呈现出“以退促进、进退结合、注重整合”的新局面。全年共清理低效企业184户,盘活资产44.8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3万人。57户企业从非主业领域中退出;58户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通过退出优化了产品结构; 69户高资产负债率企业通过退出优化了资本结构;165户三级及以下层级企业的退出压缩了管理层级。

   把握三个特点,突出三个转变。 新一轮国企改革清理退出的低效企业体现三个特点:一是资产质量相对改善与资产处置难度增加并存,二是经营状况相对改观与退出阻力增大并存,三是职工数量相对减少与职工期望明显提高并存。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的工作突出三个转变:一是改革基调从“被动退”变为“主动调”;二是工作重点从“分流企业职工”变为“优化资本布局”;三是工作思路从“变现企业全部资产,分流安置全部职工”变为“以资本运营盘活低效资产,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抓好四个结合,实现四个协同。一是 与“争取政策支持、妥善安置职工”相结合,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 与“聚焦集团主业、压缩管理层级”相结合,加快国有资本从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领域中退出。 三是 与“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推动国有资本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四是 与“优化资本结构、提高管控能力”相结合,因企施策实施破产或重组,增强战略协同能力。

   做好三项服务,破解三大难题。一是 组织开展拟享受政策低效企业审核,累计审核材料1.2万份,为11万名职工争取了托管中心政策,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近10亿元,解决了职工安置和企业改革成本问题。 二是 通过座谈推动、结对帮扶、模式推广等形式,为部分集团退出工作提供经验支持。 三是 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一企一策”帮扶指导,协调克服障碍,解决大量历史遗留问题。

  2015年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一年,各市管企业要适应改革任务要求和低效企业特点,继续做好清理退出工作,促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 一是 引导企业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落实国资监管责任,明确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任务,层层传递压力,引导企业树立“止住出血点”就是“造血”的改革观,在抓增量改革的同时,着力盘活低效企业这个存量,推动国有企业在“进”和“退”两个层面上相互促进。 二是 实现低效企业和低效资产全面覆盖。着眼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收益水平提高,逐步建立企业经营成果预警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和管理,做到对低效企业及时发现、及时清理。加大对单项低效资产的处置力度,特别对于多年没有分红的低效参股股权,积极清理盘活,及时止住“出血的资本”、唤醒“沉睡的资本”。 三是 推动简事放权与完善监管有效结合。实施清单式监管,对三级以下企业的调整退出事项由国资委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提高效率。坚持放管结合,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退出流程,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把该管的切实管到位;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退出过程中的难题,寓监管于服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