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学研一条龙创新“特种部队”助力中国创造

07.12.2015  10:19
   
发表于《天津工人报》2015-12-1。       

   
   
       
        见习记者    高竹君                        本报讯    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将实施人才战略作为长期规划,建立“发现、培养、考察、选拔、使用、管理、提升人才”的“能者为上”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学研用一条龙。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发展。11月初,公司旗下的创新“特种部队”——充液成形技术创新团队作为本市工业系统的惟一代表,入围本市2015年度“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名单,将获得60万元创新资金支持。   
                《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国家将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作为十大重点领域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天锻作为国内液压机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紧抓国家将本市定位为先进制造业研发制造基地这个机遇,积极探索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之路。”充液成形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张淳说。   
                作为有着50余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天锻在当今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是如何始终保持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呢?张淳给出答案:“能者为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据了解,充液成形技术团队自2012年底成立至今,有成员32人,其中博士(含在读)5人、硕士20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约28岁。要带领一个如此年轻的团队搞创新,首要目标就是需要调动团队成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张淳的团队中,采用不“定岗定编”的管理模式,“能者为上”的管理理念使团队成员都成为了产学研用“一条龙”的“多面手”。张淳说:“我们培养的是基层团队的带头人,创新科研的领军人物要从‘小’培养。”26岁的施立军就是在团队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我们团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特种部队’,团队成员从前期的商务谈判、客户沟通到做方案、设计制造以及生产、装配等全环节必须全程跟进。我经常和‘战友’们一起攻坚技术难题到天明,攻下难题之后的喜悦实在无以言表,我热爱这种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施立军说。硕士毕业、入职不到两年的施立军如今已经是创新团队中两个项目的负责人。   
                同时,团队积极与充液成形专家、具有国内重要专业影响力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郎利辉教授进行技术对接,建立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大批人才并使新技术得到有效转化。截至目前,团队已实现订货合同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创造出中国第一台大吨位高端汽车管件充液成形装备出口至欧洲等多项“全国首创”的佳绩,结束此类高端装备我国只能进口的历史。   
                “创新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工会的扶持与帮助。”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兼工会主席,张淳介绍,工会在积极增强职工的研究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年组织国内外职工培训共计35期,有320名职工参加,培训费用达20.26万元。此外,工会还通过成立多个创新小组来带动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由技术带头人带领团队,通过团队带动某个领域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