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4月7日05版专版刊发:天津:先行先试谋突破
4月21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迎来正式挂牌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依托创建中国北方首个自贸区,天津以先行先试的创新站到了改革开放的潮头。
先行先试,就要敢破善立。
成立国内第一个行政审批局,滨海新区把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到一个部门,天津市级行政许可事项也由495项减少到282项。
从1枚公章取代109枚公章到1天办完企业注册所需的“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行政服务提效,制度创新也在加速。
截至去年年底,天津自贸区已经推出了175项制度创新,仅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行政服务大厅月均办理市场主体注册就达300家。
给社会资本空间,就要给行政部门限权。向着“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的目标不断前进,天津市简政放权步伐明显加快,“一份清单管边界”“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份单卡管通关”……“十个一”改革先后落地生根。
把复杂的程序变得简单便捷,让权力不再任性,让市场机遇更多。在这里,科技型创新企业除了享受资金补贴、政策扶持,还可以享受众多设备的共享。
政府的服务在升级。运用政策、资金、法规等众多举措,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干,一项“管家+专家”的服务创新悄然启动。
“首个外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线”“首个单机运作飞机租赁业务启动”“首个‘创新创业通票’制度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首创背后,天津正在把自身的发展放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来谋划。
“敞开津门、海纳百川”,这片土地在集聚发展要素的同时,也开始输出收获的“果实”。
据悉,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制订中,其中提出将推动天津自贸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及贸易方式创新、金融开放创新经验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复制推广。
渤海之滨,春潮正涌。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先后叠加了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诸多新功能。功能叠加,指向却明确:为国家试与创,为地方谋发展。
学习天津市的发展经验,滨海新区是个绝佳窗口,不仅因为这里的地区生产总值近年来一直在全市占比一半以上,更因为这里的综合配套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
这里是开放的窗口,更是改革创新的平台,特别是天津自贸区的获批,更使得这里的“先行先试”全面开花。审批制度如何创新、产业政策如何设定、政府服务如何升级……求解这一个个问号,本报记者日前走进了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
1制度创新引领,激活市场主体
走进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行政服务大厅,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繁忙。上下两层、面积达5800平方米的大厅内,人流熙攘。
“很多地方还在谋划把企业设立审批时限缩减到几天时,我们这里已经开始追求一天内能为投资者办多少事了!”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杨楠介绍,目前他们的效率是一天可办结“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
企业设立做到“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一天办结,是天津自贸区在制度创新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在全市“三证合一”基础上,这里率先实施了“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还将涉税事项纳入联合审批,将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企业设立合并受理。
“这样,我的企业当天就可以投入运营了。不然,光领取发票,就得等9个工作日。”大厅里,刚办完企业注册手续的某公司工作人员付明月,深深感受到了这项改革带来的高效和便利。
为投资者节省时间的背后,正是天津市近年来对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不懈追求。
从滨海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到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先后落户,天津市这方面的改革步伐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4年5月20日,滨海新区成立了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到一个部门,由1枚公章取代了109枚公章。
天津自贸区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以来,更是聚焦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截至去年底,已先后推出两批共175项制度创新任务清单,其中123项已落地实施。
这些创新分别聚焦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商务部拟向全国复制推广的21项自贸区创新成果中,就有9项来自这里。
“中央在天津设立自贸试验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开展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所以我们要在简政放权方面先行先试。”中国(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郑伟铭说。
简政放权,改到痛处是权力,改到深处是利益。
杨楠告诉记者,服务大厅实行的是“受理、审查、批准”三分立模式:窗口人员只管接件,业务处室负责在后台进行审查。整个过程实行的是办事者和审批人员互不见面的“双盲”式审批方式,以杜绝灰色地带。
这种完全置于阳光下的审批,最初使得一些习惯传统方式的工作人员接受不了。但在另一面,这些举措却让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自贸区内,投资贸易便利化显著提升,建立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新设外资企业95%通过备案设立。
自贸区外,在京冀地区设立了10个无水港,实施了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整体通关物流成本减少近30%。
在全国率先实行的跨区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模式,使口岸通关效率提升75%……
“先行先试,就要敢破善立,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天津的发展放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在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眼中,天津发展环境的塑造就是要“敞开津门、海纳百川”。
以这样的思路指导发展环境的营造,天津市简政放权步伐明显加快。“一份清单管边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等“十个一”改革先后落地,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已由495项减少到282项。
政府权力在缩小,市场活力却在激增。
天津自贸区成立近一年间就新增市场主体1.4万多户,新增注册资本近4000亿元。整个滨海新区去年新增市场主体3.2万户,同比增长超40%;同期注册各类交易市场80个,年交易额437亿元。
2产业政策支撑,转型升级加速
盘点天津自贸区三大片区的产业选择,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其显著特点。
其中,天津机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天津港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中心商务片区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有122项内容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这份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
这一清单同时适用于国内四大自贸区。由此,如何做好“同题作文”,塑造本地发展优势,成为对地方政府智慧的考验。
天津市原有的产业基础是制造业比较集中,但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就是无力更新装备。天津自贸区在产业方面的先行先试,显然需要在负面清单设计中突出本市产业特征,助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加快以融资租赁为代表的金融业创新,成为天津的首要选择。即发展融资租赁产业,针对制造企业的设备需求开展全球采购,然后再将设备返租给制造企业。这样既降低了制造企业的成本,解决了其设备购置的融资难题,也推动了金融业发展。
让这一思路落地,天津市拿出30亿元,制定了支持制造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更新设备的专项政策。明确凡符合上述条件的设备租赁,天津市财政将给予5%的租赁费用补贴。
天津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测算,仅这一项政策,到2017年就可以引进600亿元左右的先进设备。
天津的金融改革创新就此不断深化,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股权基金等成为其特色优势。截至2015年底,自贸区注册的各类金融机构超过110家。
依托这些金融机构,自贸区还开展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跨国公司归集境内外汇资金48.8亿元,实现境外放款2.8亿美元,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约1500万美元。
天津租赁业的创新也开始领先全国。截至去年底,各类租赁公司达到1500多家,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据介绍,在实施融资租赁企业进出口飞机等大型设备海关异地委托监管、允许收取外币租金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之后,天津开始筹建中国天津租赁平台、中国金融租赁登记流转平台。
先行先试的经验被推广,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全市,都在瞄准自贸区标准,探索建立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符合新区发展定位的产业聚集导向的负面清单制度,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加快聚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
在自贸区政策激励下,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开始走出国门,以“买壳”方式收购了两家德资公司的股权,从而使自身在铁路电气化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更具技术实力。
凯发电气公司所在的滨海高新区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聚集。据天津科委主任陆文龙介绍,全市工业领域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已过半,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也提高到了48.4%。
正是在种种先行先试的产业政策引领下,作为天津传统优势产业的制造业实现了转型升级。目前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其中装备制造成为万亿级产业。此外还建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天津转型发展也呈现出最大亮点,就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工业,达到52%,已经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
3政府服务升级,资源要素集聚
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代理业务总监李文荣今年3月起有了个新身份,成为了天津市“双创特区”“管家+专家”服务体系中的一员,为创业企业提供专家级的服务。
“创业者熟悉自己的业务,但可能不熟悉企业运营等相关事宜。”据李文荣介绍,他们提供的就是一些专业性服务。“例如科技人员用科研成果出资办企业,因为很难计算科研成本,结果还没赚到钱呢,却先要缴纳一大笔个人所得税。我们所做的就是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帮助他们合理降低成本。”
为给投资者和创业者打造更好环境,天津市决定建设“双创特区”。通过扶持一批“双创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此提升全市的发展竞争力。
2015年9月,“双创特区”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挂牌。
“双创特区最核心的特色就是服务。”兼任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主任的郑伟铭认为,自贸区的制度和创新创业的政策可以复制推广,但服务的渠道、团队、经验、案例等却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积淀过程,这才是“双创特区”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
就此,“双创特区”构建了“管家+专家”服务体系,现有专兼职服务管家36人,负责帮助企业联系政府部门等,提供企业设立和运营、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同时,公开招标引入注册代办、会计服务等领域的9家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为进一步便利创新创业者,线上服务平台“双创通”也于今年1月1日正式上线,集成了生成服务订单、自动匹配服务专员、服务动态全程跟踪等功能,使企业“足不出户”就可获得相关服务。
把服务视为核心竞争力的不仅是“双创特区”,如今打造政府服务升级版的理念,已经扩展至天津市各区域、各部门,一些政府平台还以此集聚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
对宁波、苏州、青岛、大连等地进行两轮考察之后,荆东辉最终决定将自己的CAR-T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白血病)项目落户天津。
荆东辉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曾在默克密理博、诺华等知名药企工作。他的CAR-T免疫细胞治疗项目对白血病的治愈率超过90%,其产品可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我选择天津,是因为这里有个可共享的公共设备平台。”荆东辉口中的这个平台,名叫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由天津市和科技部等4个国家部委联合共建。这个研究院可以为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药物发现、药物分析测试、药物临床研究等多方面的专业服务。
“我们找到了科技人员创业的‘痛点’。这些设备对他们而言,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每年用不了几回,使用效率也不高。”该研究院党委书记孙大海曾任滨海新区副主任,他表示,研究院不仅是个国家级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平台,还致力于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崔占峰等领衔,以18位国家“千人计划”、13位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创业领军人才等为骨干,以千余位青年科研工作者为生力军,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人才聚集高地。
据介绍,这里已经研发出了埃博拉疫苗等重大创新成果,并在几年间为国内外400多家企业提供了8万多次专业技术服务,同时还引进了项目320个,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48家。
类似这样的平台打造,也成为天津市在提升政府服务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一家综合性、国际化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天津国际生物联合研究院打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平台,让政府有限的财力和资源不再“撒芝麻盐”。
位于海河教育园区的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也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地方。每年有8万名来自不同院校和企业的学员,可以利用那里的高端设备进行实训。
据该中心副主任段炼介绍,这里的定位是与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实行错位发展,通过购置高端设备与相关院校、企业进行资源共享,来培养天津主导产业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实训中心内集中了当前企业生产一线所需的先进设备,同时也设置了机器人实训、工业4.0实训等超前的项目。段炼介绍,这里的设施设备投资达2.8亿元,启动以来已培养了30万名学员。
科技型中小企业 成天津经济“顶梁柱”
相 关
“你们记者常熬夜加班,用眼多,来试试这个。”与记者见面聊了没几句,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党委书记孙大海就当起了“推销员”。
他告诉记者,自己手中的护眼贴利用了缓释技术,可以长效改善眼疲劳症状。
生产护眼贴的企业是从孙大海所在的研究院成长起来的。作为一个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这里已先后催生壮大1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因为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很多地方不被重视。而在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顶梁柱和生力军”。
据天津市科委主任陆文龙介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发展到7.2万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达3400家;全部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的48%以上,缴税总额占工业企业的30%以上。
“‘十二五’期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天津年均GDP保持增长12.3%的速度,靠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增量弥补了传统产业的减量。”陆文龙说。
有媒体评价,如果把天津经济比作一个生态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无疑就是拔尖冒头、茁壮生长的小树。这些小树,孕育着生机,培植了希望,成为天津的城市新名片。
3月31日受访时,陆文龙利用的是会议间隙。当天,他正和滨海新区七个功能区的科技局长们探讨,怎样进一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小升高”“小壮大”。
“我们主要做法的第一条,就是真重视。”陆文龙回顾,过去五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几乎每年都要召开上千人参加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并由市长挂帅,四位副市长分别担任副组长,重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财政资金落实、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创业支持等难点问题。
为让各级政府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天津还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情况纳入了对各区县政府、市有关部门领导班子的考核中。总体发展目标、财政投入、政策落实等都是考核内容,既考核班子也考核干部,并按季度对社会公布。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干部帮扶机制就此建立,全市先后有7100名处级以上干部,共帮助引进、创办、转型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同时,天津市财政投入200亿元,引导科技金融投入2000亿元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其中对于1.8万家初创企业给予90亿元的无偿资助或股权注入支持,另有106亿元以政府周转资金方式培育了科技小巨人企业3000家。
在此过程中,类似上述联合研究院这样的孵化器也发挥了筑巢引凤的重要作用。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哈佛大学博士后周泽奇创办的,企业起步刚两年,就有9个产品获得了欧盟认证。
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天津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成为天津经济的创新之源。李克强总理就此专门作出批示:“天津将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转型升级,相关经验可予总结,以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