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加强保障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综述
让社区工作者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本市加强保障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综述
天津北方网讯: 这几天,本市广大社区工作者深刻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聚焦保障和改善居民生活的惠民举措,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与此同时,本市另一份“重磅文件”同样令他们欢欣鼓舞,那就是《天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
在他们眼中,未来的美好近在眼前。
喜人的收入,是人们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基础,但对于众多社区工作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那份来之不易的归属。
──那是一份满载社会认同感的归属。
“以前我们只是跟街道签一个劳动协议,也没有明确的身份,现在可以跟专门机构签订劳动合同,职业定位也清晰了,感觉‘有家可归’了!”作为一个还不满30岁的“大男孩”,红桥区西于庄街怡水苑社区党委书记闫晨最看重的就是“被认同”。
《办法》中的第二条令他印象最深,“本办法所称社区工作者是指在我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专职从事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并与街镇社区工作者事务所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年龄段全日制工作人员。”在“街镇社区工作者事务所”几个字下画上深深的标记,闫晨觉得,“这就是盼头儿”。
不仅如此,《办法》还明确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保障,提出确立社区正职、副职和工作人员“三岗十八级”等级序列,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缴纳“五险一金”。薪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构成,薪酬总额起始标准参照新入职公务员应发工资水平确定,最高标准按照公务员一级主任科员应发工资水平确定;对少数任职时间较长、表现特别优秀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正职,经区委组织部审批,可享受公务员四级调研员应发工资水平的薪酬待遇。
──那是一份饱含职业荣誉感的归属。
不仅是经济上有较大增长空间,更主要的是在政治上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的力度,积极推荐其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对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按规定程序纳入事业编制,享受相应待遇,继续在社区工作。继续做好在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
一项项兼顾社区工作者“实际需求”与“政治追求”的鼓励激励机制,不仅让他们“工作有了奔头儿”,更极大激发了广大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最大限度迸发出干事创业的热情。
“这是一份事业”,简简单单的6个字,在河东区唐家口街工业大学社区党总支书记赵虹心中,却有千斤重。
到社区工作以来,赵虹一直非常忙。以前孩子小,总是不知道妈妈在忙什么,赵虹虽然想着,“社区工作就是自己的事业”,但一直都未“理直气壮”地说出过口。“总觉得少了点底气”。
此次《办法》出台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不仅明确了我们的职业身份,更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与前景,觉得底气一下子就足了,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赵虹说,看到文件的当天,她就兴奋地告诉了家人。
──那是一份激发历史使命感的归属。
作为我们党在基层执政的信息和感觉终端,社区工作者离群众最近,最知群众冷暖,是至关重要的上传下达枢纽。
《办法》为广大社区工作者带来满满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职数设定。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的人员按照“4+N”的职数配备: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兼居民委员会主任),1名专职副书记,2名居民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社区工作站另按每300户左右配置1名社区工作者。
强化社区工作者的日常管理,严格落实AB岗、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分片包块、上门走访、服务承诺、结对帮扶、代办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度。一系列严格规范的制度,为大幅度提升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架起党联系基层群众的“连心桥”,走好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一位位社区工作者对自己的使命职责有了新的认识。
河北区王串场街艳泉里社区党委书记毛宝喆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今后5年会陆续出台多项惠民举措,保障和改善居民生活,我们一定要用好这些政策,为居民多办事、办好事。”
河西区东海街桂江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永梅说,“党和政府给了我们社区工作者这么好的待遇与发展前景,我们也一定要更尽心地为社区工作、为百姓服务,带动社区广大党员、群众,共同投身于社区建设中。”
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营造重视、关心、支持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良好氛围,使社区工作者在政治上有地位、收入上有保障,让社区工作者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津云”—北方网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