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落子京津冀,发展新布局。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三省市相得益彰、共同受益、全面提升的根本大计,更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之举。三年来,天津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携手京冀打破“一亩三分地”,立足“一基地三区”定位,知进知止知退,主动服务区域整体发展,以大局意识和信心勇气展现更大作为。
“协同发展”的种子发芽抽枝、茁壮生长,在广袤的京津冀大地催发勃勃生机。津秦、津保等5条高铁建成通车,三地“一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建立起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引滦水环境补偿机制试点已经启动;产业对接风起云涌,全市去年引进京冀企业850多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吸引100多个科研院所落户天津,天津企业到河北投资400多亿元……
有信心、有担当、有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激情荡漾,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互补共赢的局面已经呈现。
交通先行 串起京津冀城市群
就如人体离不开气血运行的经脉,推动协同发展,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至关重要。
常帅,工作在天津,家在石家庄市行唐县。一提起回家,常帅曾经很无奈,“父母总给我打电话,叫我常回家看看。不是不想回,而是回家意味着周末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路上,从天津西站坐大巴车到老家,颠簸五六个小时不说,车票还特别紧张。”让常帅兴奋的是,去年底津保铁路正式通车,回家的路变得“近在咫尺”。
1小时到保定,1小时40分钟到石家庄,“轨道上的京津冀”迈出了重要一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脉”正在打通。
以“轨道上的京津冀”作为三地交通一体化的核心,构筑完善的交通骨架,串起一个世界级城市群,这是“协同”的一个重要方向。津保铁路实现了天津与石家庄、保定之间的高铁互联互通,行走于京津冀城市群间,便如行走于一座“环环相扣”的大城市。
不仅如此,津保铁路还串联起京沪、京九、京广三个南北向铁路动脉,打通了我国东北方向经天津通往西北、西南地区的铁路通道,由此,天津成为重要高铁枢纽,在“沟通南北、连通东西”、疏解北京过境交通压力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突破领域,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天津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落实“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空间发展战略,做优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城”,做强环城四区辅城和武清、宝坻、静海、宁河、蓟县中等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新乡村,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城市群规划建设再完善,如果没有交通的一体化,便难以成为一个交融互动的整体。在发展公路交通上,天津同样牢牢把握“一盘棋”布局——
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疏解北京过境交通压力。
推进公路路网向“多中心、网格状”转变,建设“八横六纵”高速公路网,打造京津冀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形成覆盖城乡、联通区域、畅达全国的公路网体系。
如今,“八横六纵”中,已建成京秦、京哈、京津、京津塘、京台—滨保、荣乌高速“六横”以及京沪、津蓟、长深、塘承、海滨高速“五纵”。今年,还将建成唐廊高速天津段一期,推进建设津石高速天津段,建成市内的滨海新区西外环高速,最终形成“八横六纵”格局。
天津在海港空港方面拥有比较优势,放大用足这一优势,交通运输协同发展绽放更多精彩——在京冀两地设立10个无水港,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投入运营,港口资源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空港航线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增加密客货运航线航班100多条,异地候机厅达到20座,航空物流区开工建设……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联防联控 共筑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越好,发展后劲就越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京津冀一衣带水、山水相连。借协同发展的东风,联防联控打好生态保卫战——
三年来,天津连续出台绿化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为京津冀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夯实制度根基。深入开展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绿化美化“四清一绿”行动,严格落实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污染“五控”治理措施。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推行重点行业整治、清洁煤代替、面源污染治理等12条措施……
天津人欣喜地发现,蓝天白云来得越来越勤了。晴空万里、碧空如洗、云卷云舒……微信朋友圈里,大家为“蓝天白云”配的“画外音”带着浓浓的幸福感。
2013年,145天;2014年,175天;2015年,220天……天津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年攀升,可喜的数字背后,是守护环境“生命线”的坚定决心。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障,三地同呼吸、共命运。截至目前,天津共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河北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其中投入2亿元支持沧州市燃煤锅炉综合治理、散煤洁净化治理等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投入2亿元支持唐山市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替代、民用燃煤洁净煤替代等大气污染治理项目。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绿水青山。这是一场考验耐力与信心的“生态马拉松”之战。
天津深入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拓展思路,创新机制,促进区域联防联控。与周边地区建立水污染防治上下游协作机制和统一协同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机制,启动引滦水环境补偿机制试点,加强与北京市、河北省交界地区水质断面监测。京津冀携手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为三地共同呵护流域水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绿树繁花,流水潺潺,若隐若现的草木芬芳,随清风悠悠荡漾……不经意间,天津市民发现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赏心悦目。
从城市绿道到郊野公园,从林阴长廊到生态湿地,天津植树造林开启“升级”模式。《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造林行动方案》定出更高目标,到2017年,天津新增林地120万亩,林木绿化率将达到25%以上,通过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森林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形成“有路皆绿、有水皆绿、有城皆绿、有村皆绿”的局面。
以人民福祉为画笔,三地携手描绘和谐宜居的生态画卷,每一笔都浓墨重彩,每一笔都激情澎湃。
产业对接 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味着各个领域“破”与“立”的深刻转换,其中,产业对接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中科院走进天津”“百强企业走进天津”,天津敞开大门,诚邀京冀合作伙伴。
围绕人才引进、项目落地、服务贸易便利化,天津出台翔实政策,为支持京津冀产业对接转移提供保障。
从谱写京津“双城记”,到奏响京津冀“协同曲”。三年来,天津积极吸纳北京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区域制造业合理布局、梯度转移,产业链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一条产业互补、功能错位、合作共赢的高端产业发展带铺展开来。
良性互动、互利合作,其结果便是相得益彰。
北京寸土寸金,爆发性增长的高端制造需求如何解决?有着高端制造基础的天津和有着最密集科技研发资源的北京,在大数据产业链上高度契合。作为亚洲第一大高性能计算厂商,曙光每天为全国、全球生产的服务器、大数据一体机、高性能计算机,绝大多数都从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基地制造、运出。曙光市场部工作人员张玉玲说:“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也有大数据项目落地。我们是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支持者,也是极大的受益者。”
“协同发展”激发天津更大活力,这种活力的释放,对企业来说正是难得的机遇。
中石化国家原油储备库、华泰汽车总部及汽车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在津落户。近两年来,京冀企业在津投资达到3232亿元,占全市引进内资比重超过40%。
去年底,“自贸通”正式上线运行,这是由京津两地纺织集团共同打造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便利化方面政策,把线下的外贸出口服务功能整合为线上的升级版,不仅为企业减少审批流程、提升出口效率,平台独具的融资、担保功能更为中小企业带来极大便利,吸引了大批京冀企业入驻。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链的延伸,生产力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京津冀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产业转移升级过程中,破什么立什么,找准定位最重要。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明确产业定位方向,制造业围绕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贯通产业上下游,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业承接北京金融、教育、研发、医疗等优质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公共服务的协同共建。
建设研发制造能力强大、占据产业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实现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举措。“十三五”期间,天津将以先进制造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研发转化为先导,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区域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三地勠力同心,加快转型升级、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一个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正在崛起。
收获协同果实,瞩目美好明天,在“十三五”发展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交上一份更加精彩的答卷。(刘冬梅 刘雅坤 佟迎宾 韩雯)
[责任编辑: 金鑫 ] [编辑: 金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