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服务京冀成建制企业职工落户见闻

28.11.2017  09:02

  若不是天津创新成建制企业职工落户政策,对京冀企业职工在原地缴纳社保“同城认定”,36岁的张晓娟和她的300多名同事或许难以踏实地从生活多年的河北来到天津。

  张晓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员工,今年2月起,她的单位开始从河北保定市整体搬迁至天津东丽区。然而,陆续转移的职工却在心里对未来的生活画着问号。

  “户口是所有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关系着整个单位未来发展的成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天津基地筹备办主任蒋凡说,在了解到可以按照成建制单位落户后,他们准备、递交了各种材料到天津有关部门。但是,社保却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原来要求必须在天津缴纳社保才能落户,但现有情况下,我们的社保没办法马上跨省转移,于是落户也陷入了困境。”蒋凡说。

  直到夏天,蒋凡和张晓娟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今年7月,由天津公安部门牵头,联合人社、教育部门,在原有的成建制企业职工落户政策基础上主动向壁垒“开刀”,对京冀成建制引进企业、科研单位职工在原企业所在地缴纳的社保,视同在天津缴纳社保,准予在天津申报成建制落户。张晓娟成为这一新政的首批受益人之一。

  “知道能落户了感觉很突然!一个多月就办下来让我很惊讶!解决了搬迁的后顾之忧让我很安心!”张晓娟讲起自己落户天津的经历,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句。

  产业转移的核心是人的转移。然而,在京津冀许多城市,缴纳社保往往作为落户的先决条件,造成员工落户慢、购房难,子女也难以在当地入学。职工不能真正融入当地,进而影响了产业转移,形成恶性循环。

  “对京冀社保认定的突破,有效解决了‘先落户还是先交社保’的矛盾,为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天津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总队四支队支队长张占国说。

  所谓“成建制”企业,是指天津各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引入的规模大的央企、国企、大型民营企业,需要报请天津市政府审批认定。成建制企业职工落户天津的政策由来已久,且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2008年,为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天津市针对该区出台了比较详细的成建制企业职工落户政策;2015年,天津将该政策扩展至各区,并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名下暂无固定居所的职工和家属可以落户至天津各区的“人才公寓”。

  在中油锐思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桑俊梅看来,2017年的成建制企业职工落户政策,除了社保“同城认定”极大地方便了京冀企业,整个落户的流程也得到了彻底升级与再造。

  2013年,桑俊梅的公司从北京整体引进至天津滨海高新区,多年来为职工申请成建制落户的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审批流程比几年前快了好几倍,而且还能享受政府部门的上门服务。

  据了解,今年7月以前,成建制企业职工落户需要与公安、人社、教育三个部门分别接触,审批流程在区、市两级政府之间反复进行,比较复杂。现在,针对所有外地引进的成建制企业,天津建立了市区两级成建制企业引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主动上门服务。

  据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流动开发处处长郑巴音介绍,企业只需将申请递交至区公安部门,由其牵头区人社、教育部门组成的区级联席会议就会随之启动,情况通过市级联席会议上报天津市政府,获得审批同意后,三个部门将分别负责解决职工落户、调动手续、子女入学问题。

  政策创新突破的一小步,往往意味着民生乃至国家战略前进的一大步。据了解,新政实施4个月来,已有5家京冀企业或研发机构的175名职工和28名家属成功拿到天津户口。

  44岁的李月锐是锐思公司员工李志奇的爱人,今年7月,锐思公司递交了包括他们全家在内的落户申请,8月份就获得了批准。“户口落在了‘人才公寓’,孩子也赶在秋季开学前顺利在天津入学了,解决了大问题。”李月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