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将打造高科技创意“农业游”

26.04.2015  16:52

  坐落在东丽区华明街赤土村的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是本市农业创意产业的重要一环。在这里,一百万平方米的花卉生产基地即将被打造成“农业游”模式,让各地游客零距离观赏高科技养花的奥秘。

  走进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的花卉生产区,就像融入了一片花海,连栋的玻璃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工作人员使用智能升降机将一盆盆绿植悬挂在空中,通过电脑的控制,就能实现自动浇水和运输。

  “(智能挂花车现场音压混)师傅您这是在做什么?挂花。这是智能升降机?对。您负责多少区域?9个走道,一个走道500米。那一共是4500米。三十公分挂一个。挂上后自动浇水,一般一周浇水一次。”

  一位工作人员负责的盆栽花卉大约有一万五千盆,在整个生产基地,工作人员不超过三十人,如何实现自动化的调温调湿、育种培植,东丽区旅游局工作人员刘常福指着智能温室大棚中的花卉底盆介绍说:“每一个棚的下面都是一个个小凹槽,它就体现了‘潮汐式灌溉’方式,地面都有水循环系统,到了该浇水的时候,它会自动涨潮。每个盆栽下面都是空的,透气的,等水涨到盆的三分之一处,停留一段时间,它会自动退潮。”

  红掌是目前园区里培育数量最多的品种,需要的温湿度调控也最为精确,除了应用“潮汐式灌溉”技术,东丽湖的地热资源也为这些珍稀品种保驾护航,“比如东丽湖最高的泉眼,热水井泉眼温度能够达到103摄氏度,所以滨海花卉的植物到冬天都是要保持27、28度的环境,就是靠着咱们东丽湖的地热资源,来给它保温。”

  在生产区的尽头,工作人员张本平正在忙着清理废物残渣,他说,整片回收利用区只有他一个人,那些灌溉后“退潮”的回水通过地板下的水泵抽上来消毒,然后全都流入他的管辖区,节水率能达到百分之八十,“经过地下管道流到那个水肥室里,用水泵抽出来,然后在这过滤,这儿的过滤器过滤杂物。”

  目前,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培育的花卉,涉及红掌、竹芋、凤梨、宝莲灯、口红吊兰等多个品种,全都从荷兰和丹麦引种,一年能出一千万盆花卉销往全国各地。园区全都建成之后,可以实现年产高档盆花3900万株,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东丽区旅游局规划科副科长于建华介绍说,未来,政府还会帮扶滨海花卉园开展特色主题花卉展,开发花卉衍生产品,并通过打通产业链条,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我们会积极跟规划公司沟通,对他们的展厅进行方案提升。现在都是‘旅游+’的模式,就是旅游加上各种产业,相互结合。我们现在也希望配合他们农业,高科技技术在里面,就是‘农业+科技+旅游’,扩大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