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答卷:大格局中书写大作为

16.05.2016  21:25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05-16   
   
   
   
  昨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刊发文章,报道天津上下着力在协同上下功夫,在错位上做文章,以大视野、大境界、大担当,浓墨书写“国家命题”的“天津答卷”——


  2014年春,酝酿已久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开启。国家大战略,三地大棋局。大考之下,如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如何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在过去两年里,天津上下着力在协同上下功夫,在错位上做文章,以大视野、大境界、大担当,浓墨书写“国家命题”的“天津答卷”。


  树立“一盘棋”意识推动产业互补互促


  产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主体内容,但在“分灶吃饭”的现实下也是难点问题。


  坚决落实国家战略,坚决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态度鲜明。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多次强调:“知进知止知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做到一盘棋。”   


  着眼于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布局,天津与北京建立常务副市长对接推动机制,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   


  但“”与“”,不能靠“市长之手”硬拽,关键要靠“市场之手”施力。为此,天津高标准打造好软硬件平台,以滨海新区为重点、区县多点布局的“1+11”承接格局初步形成。   


  抓住机遇主动承接,但并非“抢到篮子都是菜”。严格立足城市定位,天津精心制定了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精准发力意见,不盲目争抢项目。2015年,天津共承接北京项目1433个,协议投资额超过3260亿元,在谈项目2595个。   


  在积极承接的同时,天津也将产业合作目光投向河北,大力推进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积极鼓励天津企业在河北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近两年来,京冀企业来津投资累计达到3230亿元,占全市内资额比重超过40%,天津企业到河北投资超过800亿元。


  既接又转,不仅有产业,还有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天津将创新驱动作为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京冀签署协同创新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成立一批协同创新联盟和平台,近两年来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交易额100亿元以上,向河北输出技术合同近千项。   


  “从产业到创新,有接有转,不在一域而在全局,不谋眼前而谋长远,彰显天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责任与担当。”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    实行生态联防联控


  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天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


  拥世界第四、中国北方第一大港之利,天津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为统领,积极做好港口合作大文章。


  2014年8月,津冀渤海港口投资公司成立,长期的对手开始携手。“从成立合资公司,到收购部分码头泊位,两地港口资源整合协同步伐不断迈进。”公司负责人说。   


  变竞争为竞合,天津还与河北共同制定港口群集疏运体系改善方案,在京冀布局建设10个内陆无水港,开通连接河北港口的8条环渤海内支线,推动共建共用航道、锚地等资源。   


  港口合作是天津推进京津冀“海陆空”立体互联互通的一个缩影。   


  铁路方面,加紧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新建成或延伸的5条高铁让京津保核心区初步形成1小时通勤圈,后续的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先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   


  公路方面,打通一批高速“断头路”和国省干线“瓶颈路”,推动三地省际毗邻地区主要通道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推行京津冀公共交通“互通卡”。


  空港方面,增强天津机场区域枢纽作用,新增加密客货运航线航班百余条,设立异地候机厅20座,创新推出“经津进京”“空铁联运”等特色产品,提供“一票到底”和“行李直挂”便利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