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让南部旱区种出丰收粮
眼下,由于缺乏有效降水,天津市静海县、大港等南部地区一些玉米田发生干旱,给秋粮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7月8日,记者跟随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专家和静海县农技中心专家来到大邱庄镇、蔡公庄镇部分玉米田看到,路边的春玉米有些遭受到严重旱灾,玉米株高不到1米,叶片发蔫打卷。静海县农技中心专家告诉记者,如果近期没有降水,这些春玉米将面临颗粒无收的危险境地。为此,静海县农业科技人员已经全面发动,帮助农民大力开展抗旱保秋粮行动。
7月8日上午11点,当记者来到蔡公庄镇顺小王村杨家朝的玉米田时,却发现这里的玉米田跟沿途看到的迥然不同。一片片葱绿的玉米地,棵棵株高2米,每株玉米秆上都结有2个玉米穗,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杨家朝笑着说:“今年我家承包的600多亩玉米都采用了地膜覆盖技术,抗旱、保湿,管大事了。否则,也会遭受旱灾,这可多亏县、市土肥专家下乡指导了,明年我还要扩大地膜覆盖面积。”
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专家郑玉锁说,为了提前应对旱情,今年他们在静海、大港等南部地区示范户普遍开展了地膜覆盖,并帮助农户引进了集播种、施肥、地膜覆盖的一体机,它的作用就是综合提高玉米的抗旱增收能力。首先,玉米覆盖地膜可以提前播种。往年春玉米播种大多在4月中旬,但今年在3月底就播种。提前播种,就可以提前收获,卖上一个好价钱。第二个好处是保墒、抗旱。由于玉米地有了地膜覆盖,土壤中的水分不容易被蒸发,跟没有地膜覆盖的相比,保存土壤墒情可以延长1个多月。由于墒情好,出苗好,玉米就容易抗旱。第三个好处是控制杂草生长,节省人力除草。
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郭云峰弯腰一边挖着玉米田的土层,查看墒情,一边向杨家朝介绍后期抗旱节水技术。他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在静海、大港一些农户示范推广了春玉米地膜覆盖技术,试验标明效果非常好,可提高玉米田地温2度,土壤含水量提高20%,平均每亩增产150公斤-200公斤;收获期可提早10天,每亩纯增收在400元左右;而农户地膜覆盖综合成本每亩不过50元左右。今年,他们在静海、大港等地开展了较大面积的地膜覆盖,从目前来看,抗旱效果都相当不错。通过这些试验,逐步破解南部农业干旱区农业生产难题,通过大力采用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手段,让南部旱区更多农户种出丰收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