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院士大夫”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4.01.2015  12:03

张伯礼(中)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 金学思 岳巍  在此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该领域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虽然项目的名字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只要你知道复方单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血必净等“鼎鼎大名”的中药都与这个科研项目密切相关,其重要价值就可见一斑了。

  记者前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见到了项目负责人张伯礼院士,他刚刚从学校的附属医院出诊后赶来。其实,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负责大学行政工作的他本来可以不用出诊了,但张伯礼却坚持把“看病”作为最大的事。在校长、老师、科学家、医生等角色之间,他还是最喜欢当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而在他的患者眼中,张伯礼的平易和幽默也是有口皆碑。

  让天津中药产业产值增长两倍

  简单来说,“中成药二次开发”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药的“两个相对清楚”——“药效物质相对清楚,作用机理相对清楚”。把古老的中药赋予现代的科技含量,使其“焕发青春”,“让百姓用上质量更好、效果更明确、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药。”张伯礼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天津生产的中药养血清脑颗粒原来主治的是“血虚头疼”,销售额长期徘徊在四五千万元。但血虚头疼西医没有这种概念,大夫也不愿意使用这种药效、机理不清楚的药品。张伯礼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发现其主要是对缺血性头疼、高血压头疼疗效显著。同时发现最初这个药特别苦,药物入口之后,舌头都是涩的,喝很多水也难以缓解。经过特殊工艺,项目团队给药的表面加上了“水包衣”,其口感大大转好。药的临床定位清楚了,中西医都敢给病人开这种药了,再加上口感好了,养血清脑颗粒的销量增长的很快。张伯礼对这个项目机制颇为推崇——“我们把药厂车间作为第一个实验室,大家针对一个中药品种共同想办法。项目成果马上就可以用于企业,一步到位”。

  刚刚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张伯礼30多年科研生涯的第7个国家级奖项,但是他收获的第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对于我来说也是有了交代,国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都得过,应该说没有什么遗憾了。”张伯礼感慨道。让他更欣慰的是“中成药二次开发”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奖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产业的进步。原来这个项目启动之前,天津中药产业不到百亿的产值,现在则超过了300亿。天津销售额过亿的中药品种原来只有3个,现在有13个,甚至还有过10亿的品种。而且,这个项目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有的人已经成为长江学者、列入万人计划……这些成绩远比得奖本身意义大得多。”张伯礼还透露,该项技术已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品种由2006年的100多个,增加到350多个。

  大会上和习主席握手 开心不已

  在日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新华社记者为张伯礼留下了一张与习近平同志的珍贵合影。当日习近平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新华社供给媒体选发的新闻图片有两张:一张是习近平为天津人、“氢弹之父”于敏颁奖;另一张则是习近平同志与所有获奖者合影前,与张伯礼握手道贺的瞬间。说起当时的场景,张伯礼回忆道,“我见到习近平同志走过来,大声说:‘习主席好!’他则开心地说:‘祝贺你!’”由于在津工作期间对张伯礼和其项目都非常熟悉,张高丽同志也向张伯礼表示了祝贺。

  新校建全球最高端中药实验平台

  虽然科研、医疗等任务已经很繁重,张伯礼最挂念的还是学校的发展。谈起中医药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张伯礼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并叫同事给记者拿来新校区的效果图展板,边比划边介绍——“我们的新校区将是全国最大的中医药高校,整个学校建设在一个大型植物园中,有‘大绿’‘大水’,并且是一个生态校园,照明采用太阳能能源,供暖采用地热循环供热。面积总共2500亩,现在已经有6万株乔木、4万株灌木在培育。”据介绍,新校区内还将建设全国最大的中医药博物馆,将有4千多件文物展示;将建设国内、也是全世界最高端的中药实验平台;作为大运会比赛场馆之一的学校体育馆已经开始打桩;学校将与静海中医院合作在新校区旁边共建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今年9月新校区内的国际教育区就将开放,明年9月中医药大学就将全面搬迁至新校区。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