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高校的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
女子高校在推进妇女事业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办学定位不太明确、办学特色有待培育、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纪念’95世妇会20周年系列活动,女子高校要抓住机遇,从顶层设计、内涵建设、队伍素质、办学条件上寻求破解之道。
本文所称“女子高校”是指以女生为全部或主要教育对象,并以“女子学校”命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包括专科(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涉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不同类型。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推动了中国妇女运动,促进了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作为妇女运动的成果和教育改革的产物,女子高校的发展就是一个缩影。
1995年以来女子高校发展概况
我国女子高校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而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女子高校,基本上是’95世妇会以来建立或者恢复创办起来的。例如,1995年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及其山东分院分别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但仍然属于成人高校。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中华女子学院转制为普通本科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学校。2010年3月,教育部批准成立湖南女子学院(在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基础上组建)、山东女子学院(在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基础上组建)。
与此同时,’95世妇会推动了大学内设女子学院的发展。1996年大连大学成立“女子学院”,2000年上海师范大学成立“女子文化学院”,同济大学创办“女子学院”。先前恢复的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虽然数量不多,规模也不大,但是,女子高校在推进妇女事业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探索女性成才规律和传播性别文化等方面。
——积极探索女性成才规律
女子高校重视性别差异,依据女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注重“四自”精神和性别意识教育。
在专业设置上,女子高校主动适应妇女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女生特点和自身条件,重点发展与人和人生有关的领域,如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学和应用理工等学科,开设有利于女生就业和成才的专业以及其他高校没有的专业,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品牌专业。女子高校课堂教学注重运用性别分析方法,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教学,从而强化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女子高校还把“大学文化”和“女性文化”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蕴含女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凸显了女子高校文化特色。
——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理念
女子高校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围绕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儿童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取得了一批对妇女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女子高校的教师们积极投身妇女、儿童维权实践,积极参与相关政策法规的起草修订,学生们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性活动,在传播先进性别文化、推进性别公平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女子高校努力为社会各界女性提供专题培训和讲座,在女性素质培养、女性理论研究、性别平等意识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性别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