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争得更高“席位”有多难?

14.05.2015  12:30

  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参与科技的总量稳步增加,但规模优势未能转为质量优势。

  越是复杂的科学研究,越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关照视角,女性的参与无疑增加了成果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日,澎湃新闻网刊登《从学术期刊到诺贝尔奖,对女科学家的歧视有多严重》一文,称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LOS ONE上周被曝出负面消息,其中一位审稿人以作者是两名女性为由而毙稿,此事引起学术界一片哗然。“学术界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PLOS ONE因作者为女性而拒稿引公愤》的作者孙学军表示,“历史上这类事件比较严重。”就此,澎湃新闻盘点吴健雄、莉泽·迈特纳、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周芷四位女科学家,她们分别在物理学界、化学界、生物学界有杰出贡献,但都在同行认可方面留有遗憾。

  从世界范围而言,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参与科技的总量稳步增加,但规模优势未能转为质量优势,女科学家遭遇“玻璃天花板”现象仍是全球性难题,进而导致科技界女性“高位缺席”,呈现“金字塔”状。说到科学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爱因斯坦,在科学界最高奖项之一诺贝尔奖榜单上,女性得主寥若晨星。究其原因,生育问题、评价体系、政策资源、文化偏见等等,让女科学家承受巨大压力,虽然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持续观察力,以及冒险精神,却从发表文章到赢得国际荣誉,无法和男性同行享有公平的机会,科研道路异常崎岖难行。

  在科学领域,两性不平等的问题由来已久。流行文化要么忘记女科学家的存在,要么把她们形塑为欠缺理性和逻辑性的人群,不适合科学研究,若想在“男性领地”出类拔萃,必须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为了打破约定俗成的、片面化的认识,证明女科学家也是正常人,媒体常常用力过猛地渲染,她们也在减肥,也打麻将,也是吃货,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并非那种戴一副黑框眼镜,永远没时间打理头发,不懂得享受多彩生活,失去“女人味”的“第三性”。这种矫枉过正的纠偏,对男性科学家从来就不是问题,他们可以专注于科研,不被琐事和杂音缠绕,当好科学家这一个角色就万事大吉。

  越是复杂的科学研究,越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关照视角,女性的参与无疑增加了成果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更有研究表明,女性的创造力不逊于男性,在尖端科技领域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虽少,但质量整体高出男性作者。影响女性从事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难以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很多有潜质的女性,出于照顾家人、抚养孩子的社会期望,逐渐失去与男性竞争的能力,甚至被迫离开研究工作。能够在学术道路一往直前的女科学家,大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婚前有一个开明的家长,婚后有一个理解她的“另一半”,让她们无须在成为好母亲和科学家之间,忍痛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

  科学离不开女性,科技领域缺少女性的声音令人沮丧。现实中的很多歧视,表面上看是“考虑不周”,实则深藏于观念而不自知的偏见在作怪。第15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曾因其公布的初步名单中,包括24名演讲者、5名大会主席以及名誉主席均为男性,引起部分女性科学家的不满,她们共同发布公开信:“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一个重要的国际理论化学会议仅向男性科学家敞开大门。14年前,我们就开始抵制类似的会议。我们不敢相信14年后又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仍旧会遭遇公然的歧视。”宣称抵制此次会议,并很快获得众多科学家的支持,倒逼那些对偏见习焉不察的人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性别敏感启蒙。

  面对“只因女性被拒稿”引起的质疑,PLOS ONE杂志作出回应,已经将这名审稿人清除出审稿人队伍,并将该稿件送到一名新的编辑组织审稿。然而,无须借力男性使她们显得“更强大”,我们的文化应该形成一种氛围,在制度上创造一些条件,在成长时光,让女性有机会欣赏科学,在求学阶段,有条件爱上科学,在探索途中,真正享受科学的激情与荣耀。

  只有每一个人的兴趣都不受性别所限,每一个人的成就都不被偏见所累,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拥抱理想的自由,那才是有利于妇女、有利于科学,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未来的天地。(作者 佟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