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昌县精准扶贫开启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05.12.2016 19:31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今年,春季虾苗卖了5000多公斤,平均售价15元,夏季食用小龙虾亩产150公斤,均价20元。”老李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前真不敢想,自己不仅能走出贫困,还有机会发展产业。这一切,都要感谢精准扶贫‘二十法’。”
什么是精准扶贫“二十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中央‘五个一批’政策精准整合为20个具体扶贫模式,就好比是一张菜单上的20道菜,供贫困户依据自身实际选择脱贫路径。”孝昌县委书记吴琼介绍,孝昌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65.8万,行政村429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4万,占比18.9%,建档立卡贫困村107个,占比24.9%,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过去一年,“二十法”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5年,35个贫困村出列、16473户57789人脱贫,全省2015年度精准扶贫实绩考核中位列B类第4名。
将扶贫资源整合成清晰明了、可操作的“菜单”,实现了政策落地的创新
“真没想到,正是这份‘菜单’让我实现了脱贫致富。”丰山镇二公村村民马银桥展示着一张精准脱贫进度表,“去年,我勾选了5道‘菜’,样样让我得到实惠。”
记者看到,表上除要填写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有一项选填的“精准扶贫模式”,共有20道“菜品”可供选择。
“老马的情况比较典型,本地困难群众一般选择三到五个模式。”镇党委副书记祝心敏说,“镇上有6个贫困村,2005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模式,都会在精准施策统计表中跟踪记录。”
“孝昌县每位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手里,都有这本小册子,对20种模式进行详细解释。”县扶贫办副主任李光猛拿出一本《孝昌县精准扶贫“二十法”指导手册》说,“你看,前10项是产业扶贫,后10项是政策脱贫,业主单位、实施条件、工作流程,一目了然。”
翻开手册,记者看到,光伏产业扶贫模式、稻虾综合养殖模式、温氏生态养猪模式、鸿翔养鸭模式、青禾园养牛模式……每项模式都配有一张流程图,从模式申请、政策补贴、实施范围,到签订协议、贷款额度、收益测算,皆有章可循。
“将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简化成供群众选择的模式,是孝昌县清单式扶贫的一项创新。”县委副书记、县长胡斌表示,“群众根据自己的致贫原因、脱贫意愿、脱贫能力自主选择,实现了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2015年,孝昌县委、县政府印发《孝昌县清单式扶贫工作方案》,将扶贫资源整合为可行的扶贫政策,再进一步细化为20种扶贫模式,并确定模式的工作流程和责任单位,实现一模式一流程、一流程一任务、一任务一单位、一单位一责任,各个环节程序清晰、指标明了,增强精准施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选准特色产业,建立贫困农民脱贫的长效机制,注重了产业发展的创新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孝昌县精准扶贫“二十法”中,产业扶贫就占到“菜单”的一半。
王店镇高岗村几年前还是贫困村,如今家家盖起了大房子。村党支部书记胡五清介绍说:“村里大多数贫困户都申请了扶贫贷款,整合入股青禾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每年可以稳定地分红。”
原来,孝昌县改变过去扶贫政府唱独角戏的做法,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政府、企业、银行三方联动,将贫困户的扶贫贷款整合入股龙头企业,企业以代养、寄养或自养方式与农户合作,年终按投资比例分红。
“合作社为每户代养3头牛,贫困户以每头牛向银行申请1.3万元贷款入股合作社。一头牛每年有4000元利润,农户净得2000元。”青禾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传友向记者算起一笔经济账。
“政府拿出2000万元作为风险控制金,如投资失败,由风险控制金代贫困户偿还贷款,解决困难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县委副书记夏齐勇认为,“贫困户、企业、银行、政府签订四方协议,各方责任、行为、收益得到明确,不仅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实现了四方共赢。”
胡五清坦言:“老百姓做产业的实力有限,贷款入股企业,可以低成本、零风险获得稳定收益。”
李传友赞叹道:“银行贷款利率高,企业融资难,扶贫政策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今年,他计划扩建牛舍3000平方米、活动场5000平方米、饲料种植基地700亩,还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饲料混合机、播种机、运输车,引进技术人才。
县农商行副行长杨志平长舒了一口气:“现在银行实行业绩考核,过去一直担心贷款给贫困户后无法收回,如今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吴琼认为,仅仅阶段性完成了脱贫指标,不等于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何巩固“战果”,关键是在输血基础上强化造血能力。国家新一轮精准扶贫不仅是一场脱贫攻坚战,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县域经济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二十法”实施以来,孝昌县整合各类扶贫资金6.2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的就达3.8亿元,发放扶贫贷款5000余万元,培植了苗木花卉、蔬菜果茶、特色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扶贫骨干产业,覆盖全县444个村(社区),辐射带动贫困户3.2万户,实现了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
因贫施策,解决扶贫过程中的三本“糊涂账”,做到了责任体系的创新
要让“二十法”落地,少不了一支敢啃骨头、善打硬仗的扶贫工作队。
去年以来,孝昌县把“三万”工作队、精准扶贫工作队和专职“第一书记”三支队伍整合为一支扶贫“铁军”,开展驻村帮扶。
黄俊元正是这支“铁军”中的一员。作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他,如今每周至少有4天吃住在自己的联系村。多数贫困户知识水平不高,往往自己都搞不清应选择什么样的脱贫路径,也弄不懂扶贫政策有哪些,该去哪些部门申请办理。
“过去灌输式帮扶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现在,我们扎根在贫困户家里,帮他分析致贫原因,讲解扶贫政策,依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协助其选择扶贫模式,还要按照他们的意愿帮他们走完申请—审核—实施全部流程。”黄俊元说,“我现在既当参谋员,又是代言人,真正感受到因贫施策带来的效果。”
“二十法”围绕贫困户“要什么”、基层政府“干什么”和扶贫工作队“怎么抓”,有力解决了从前大水漫灌扶贫模式下,贫困户、基层政府和扶贫工作队心里的三笔“糊涂账”。
“之前,一来扶贫政策,上面怎么说我们怎么干,到头来还是啥都没弄懂。现在好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找到了适合自己脱贫的路子,心里更加有底。”王店镇红胜村村民华志国深有感悟,“今年,我发展了20多亩稻虾,对致富感到信心十足。”
黄俊元表示:“以前,我们工作队来到村里后感到迷茫,空有一腔热情,面对不同贫困户,不知道往哪里使力气。现在,工作各个环节清晰明了,更加得心应手。贫困群众由脱贫客体变成主体,积极性大大提高。”
“之前政府对于扶贫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群众是否真正脱贫、考核验收是否科学存有疑惑。如今,各个指标细致清晰,考核验收有了保障。”李光猛说。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05.12.2016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