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为了“藏东明珠”的孩子们

27.07.2019  10:40

  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的昌都,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在这里,有着3500米以上的平均海拔;在这里,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并行通过……

  从天津到昌都,横跨中国版图的东与西。2016年8月至2019年7月,天津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干部教师团队顺利完成三年援藏任务。6000里云和月,1000多个日日夜夜,为了守护“藏东明珠”的孩子们,天津教育援藏干部教师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征途,也把教育援藏“天津模式”永远地刻在了雪域高原之上。

  “我们完成任务,回来了

  7月19日16时40分,随着TV9907航班安全降落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我市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干部教师团队完成对口帮扶任务顺利返津。刚下飞机的他们,立刻被家人、朋友、同事们的一束束鲜花、一阵阵掌声、一个个紧紧的拥抱所包围。

  “爸爸,爸爸,你终于回来了……”人群中,8岁的小笑屹飞奔进父亲的怀抱,四十二中学教师刘建驹一把抱起了女儿,还未说话,便红了眼圈。随后,他轻轻拍着前来接机的妻子的肩膀说了句“辛苦了”。“援藏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把心都留给了昌都,对家人充满了愧疚。”刘建驹说。

  当团队成员全部集结完毕,面对前来接机的领导,团队领队周耀才眼含热泪地汇报说:“我们完成任务,回来了!

  2016年,我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对口帮扶的号召,组建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三年来,共计100人次的教师团队,分2批在西藏昌都第二高级中学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三年间,冬去春来,寒来暑往。高寒、缺氧、孤独、思念……时刻考验着每一个援藏团队干部教师的身体与心灵,但大家“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降标准”,按照“建好一所学校、代管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的要求,形成了“以援藏教育人才为龙头、以立德树人为育人方向、以输血变造血援助为重点、以促进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援藏“天津模式”。

  “组团式教育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教育援藏模式的重大创新。组团式教育援藏的精髓在‘团’,即团队。三年前,我们根据昌都二高的实际需求,组建了以数理化等紧缺学科教师为主,兼顾其他学科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援藏干部教师团队。老师们用三年的时间,证明了这是一支精良之师,更是一个团结向上、敢打必胜的团队。”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说。

  “确实没想到这么艰苦

  时至今日,周耀才始终记得三年前老师们第一次入藏时的情景。“4000多米的海拔,让第一次进藏的老师刚下飞机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很多老师嘴唇发紫,有的老师呕吐不止,甚至有的老师直接晕倒在机场。”但是令周耀才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天的教研会上,首批50名援藏干部教师一起出现在了会议室,有人吃着药,有人吸着氧,就是没有人请假。

  高原反应没有让老师们退缩,然而,了解到了昌都二高的实际情况后,老师们的心情沉重了:这里基础设施薄弱,实验室建设落后,很多仪器破损;多媒体教室设备老化,很多设备无法使用;宿舍不够,30多名同学挤在一个大教室里休息;教室数量不足,考试时部分学生只能安排在空旷的、没有任何防护、三面透风的走廊上……“许多老师有心理准备,想过这里条件艰苦,但确实没有想到这么艰苦。”周耀才说。

  除了让人头疼的硬件,当真正与学生们有了直接接触后,许多老师犯了难。

  “第一次讲解实验蒸馏,学生们完全不能理解实验原理。”拥有多年化学教学经验的刘建驹,没有想到自己准备的各种教案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作为老师,自己讲的东西学生听不懂,觉得特别沮丧。

  于是,老师们的教案改了又改:蒸馏实验原理不懂,就从最基础的油水分层开始讲;语感不强,写起作文来无话可说,就从拼音、词语、造句抓起。“既然学生适应不了我们之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那我们就想尽办法来适应学生的节奏。”刘建驹说。

  “在这里,老师们只能用最‘笨’的方法,虽然每个人每周的课时都非常多,但大家仍然每天加班加点,牺牲课余时间为学生们补习功课。只要看到学生们有了一点点进步,大家就会特别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周耀才说。

  天津教育援藏团队三年的努力,换来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17年至今,昌都二高高考成绩一直在稳步提升。同时,学校的各项特色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快走吧,孩子们等着呢

  除了教学和德育,天津教育援藏团队从抵达昌都之初便制定了“必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策略。“我们希望可以实现‘输血’向‘造血’的飞跃,要给这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育队伍。

  根据昌都二高师资的实际情况,天津教育援藏团队以推进教研教改为着力点,成立了二高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推进“一三五八”青蓝工程,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说课、学生教育、学科教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共与当地90名教师建立了师徒关系。

  “输血”与“造血”的并举,有效推动了昌都二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在近两年的教学技能大赛中,天津援藏教师指导的二高教师,全部获奖。

  除了定点帮扶昌都二高外,天津教育援藏团队还多次送教下乡,把天津优质的教育资源延伸到昌都周边地区。三年间,大家翻山越岭,常遭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状况,但援藏干部教师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行程累计3万余公里,深入边远山区学校“把脉诊断”,寻找制约藏区基层学校质量提高的“症结”。

  “有一次,车子行驶在山路上,突然头顶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司机紧急刹车,迅速组织老师们下车向后方跑。瞬间,一块巨大的落石从山上滚下,擦着车头落在了车前方。生死一瞬间,真的是后怕。但是,当我问是回去还是继续向前走时,大家都说:‘快走吧,村里的孩子们还等着呢。’”回忆起那次遇险时老师们的表现,周耀才至今感动不已。最后,大家与后方赶来救援的人员一起把石头推进山谷,继续前行。

  三年中,天津教育援藏团队坚持以示范促进提升,在昌都二高及周边区域开展“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300余节次;团队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了一系列讲座,其中,面向管理干部培训700人次、面向班主任培训1000人次、面向教师培训2000余人次、面向学生培训30000余人次,为一步提升周边区域学校管理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天津老师一直在你身边

  昌都二高的学生来自全市10县1区,学校里贫困生不少,他们中有的是孤儿,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来自残疾户、低保户、建档立卡户等不同类型贫困户。虽有政府三包政策,但因种种原因,部分学生还是相当困难。了解到实际情况后,一场由天津教育援藏团队发起的精准扶贫活动由此展开。

  “这里的学生能吃苦,肯付出,重感情,懂礼貌,具有良好的素质,但是很多学生缺少读书的习惯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南开中学援藏教师张汉泉说。这位在孩子出生17天便踏上援藏之路的物理教师发现,学校图书室资源有限是一个客观限制条件。于是,“为孩子们找书”成为他教学之外最大的事。经过多方联系与协调,最终多家企业共同为昌都二高捐建了“浮香书室”。书室内的书目涉及教育、教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共计1216种,4520册。

  三年中,天津教育援藏团队干部教师纷纷发动身边的爱心人士和热心企业捐款捐物,为昌都二高捐赠了20台大型电热水器、39台饮水机,解决了师生的饮水问题;捐赠了大量的衣物、水杯、充电灯、毛巾等生活用具和书包、葫芦丝、笔、本等学习文具,及时满足学生所需;捐赠图书10000余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团队教师关心群众、关注民生,急群众所急,为烧伤少年捐赠2.6万元、为“10·11”金沙江山体滑坡自然灾害捐款1.92万元、为身患尿毒症的昌都一幼教师捐赠5500元、为困难学生捐款数十万元,有效促进了援藏团队与牧民的融合。

  “天津老师一直在你身边。”援藏团队与洛隆县孜托镇德通村52户贫困家庭结对认亲,在提供7.8万元扶贫资金的同时,积极做好贫困户家庭的思想工作,引导当地居民激发内生动力;团队还自发与28名学生结成定期资助帮扶对象,大家在经济上帮助,在学习上指导,在思想上引领这些贫困生。

  这些自发的行动,让昌都当地的藏族百姓感受到天津教育援藏团队满满的爱心,让天津与昌都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

  蓝天白云之下,雪域高原之上,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奔涌向前,诉说着一段段感人的援藏故事,也使得昌都这颗“藏东明珠”越发光彩夺目……

  “我们用三年的青春浇筑援藏热土,还将用毕生精力谱写扶贫赞歌!”天津援藏干部教师团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