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马铃薯亟待解决“换种”问题
“现在定边三分之一的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一半以上农民依然不及时换种,”定边县白于山区种薯科技繁育推广协会会长张天玉焦急地说。
为了向农民传播马铃薯必须适时换种的理念,张天玉选择用生活化的语言:马铃薯没有“性功能”,不能像其他作物一样在授粉过程中排出病毒,原种种上四年就应该更换种薯,否则会出现病毒,病毒一年比一年肆虐,造成连年减产,八年后就彻底不行了,直接烂在地里了。简单的语言讲出了马铃薯必须适时换种的道理。
1月21日,记者来到定边县几大马铃薯产区采访。在郝滩镇大沙湾村,一半以上的农户2014年依然种植四五年甚至六七年未换的品种,产量明显不如新近换种者。在被认为是种薯最佳产区的白湾子镇,从21户种薯经营者调查来的数据表明,当地只有七分之三的农户能主动适时更换种薯。白湾子镇最大的种薯经营者高治峰说:“多数农民依然接受不了购买种薯,哪怕是价格低于鲜薯也接受不了,只有完全免费才会接受。”农民接受度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原种第一年种植往往不能达到显著高产,第二年以后才显著提高。
为了解决严重制约马铃薯生产的种薯问题,2013年起,榆林市实施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市县财政补贴向种植区农户供应适宜的原种薯,定边县2014年实施两万亩,2015年实施两万五千亩。2014年春季,定边县郝滩镇落实种薯供应“一亩田”工程时,给大沙湾村供应200亩脱毒原种薯,每亩地供应179斤原种薯,其中农户自筹75元,低于市场价。但是农户积极性仍然不高,有一个村组居然在领种时反悔。由于其他组普遍积极性不高,最后胶泥湾一个村组“认购”了100亩原薯种。秋后的收成差距显著,胶泥湾村组长曹生海说:“换种的收成都在3000斤以上,几年不换种的收成普遍在1000多斤”。
大沙湾村支书李树有说,实践证明换种和推广良种很有必要,“2014年中秋前后,同样是马铃薯,几年没换种的已经秧苗干缩,刚换种的依然绿油油长得爱人,产量差了一千多斤。”李树有说:农民的意识会转变,但转变得很慢,经过几年的折腾才会逐步变过来。因为看到了前一年胶泥湾村换种后的产量,2015年种薯供应时,大沙湾村的100亩原种薯被村民顺利认购。
在定边灌溉马铃薯主产区白泥井镇,农户一般都年年换种,但却面临其他的威胁。先锋村的许多村民今年不敢种马铃薯,村民李斐说:种土豆烂开了。瓦窑沟村村民王玉高去年种的马铃薯虽然亩产五千多斤,烂的却有三分之一,只能以“破烂”卖出。先锋村村民多年总结出,如果第一年种玉米,第二年种马铃薯,肯定会烂,玉米地的除草剂对马铃薯非常不利。但在避开玉米地的除草剂后,马铃薯年年换种却依然经常性大量烂掉。先锋村农民希望定边农业和科技部门能帮他们找到原因。
2013年和2014年,定边县农业局、榆林市农业局仅在定边县就为脱毒种薯的推广投入2300余万元,定边县农业局认为脱毒种薯的覆盖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但实际上,许多农户自从五六年前换种后再没换过,种薯推广中打了不少折扣,农民的自觉性远远没有形成。
至关重要的脱毒良种推广为什么这么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推广方法和主体值得商榷。白湾子镇一位种薯经营户认为,像张天玉那样动脑筋提高对农民传播效果的人极少,应该创新推广方法。白泥井镇农民赵静说:“现在连对小学生上课都不再是简单说教,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推广良种、技术的干部,能不能也讲究一下推广的方法和艺术,用一用农民听得懂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