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兴学强国——天津大学120周年华诞

27.09.2015  11:10

  天津频道 今年,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迎来了120周年华诞。迎接双甲子,天大的教授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未来世外桃源”“天基蜂群机器人”“广电生物催化”“深蓝人居平台”“光量子先端制造”……共120个面向未来、服务人类,最前沿、最尖端的研究课题在校庆期间陆续发布。这些科学问题及技术难题是人类正待实现的梦,也是天大教授们的奋斗目标。

  不仅提出课题,还要真刀真枪地“”。发布会上,天津大学的两院院士叶声华、张春霆、王静康、余贻鑫及管理学家张维联手发布了首批重大科技问题,天津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们想“拍一部天大的科幻大片,向世界证明中国实力,服务全人类”。

  兴学强国,怀揣家国梦想,实事求是砥砺前行。这条路,从北洋到天大,天大人走了120年。如今,天大再出发,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进发。

  家国情怀

  公元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在国家危亡之际,意在兴学强国的北洋大学堂奉旨开办。这所“西学体用”的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56年后,1951年北洋大学定名为天津大学。

  兴学强国,从诞生之日起,天津大学就背负着这一庄严使命。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1928年,学校建立“中国第一水工实验所”,率先开展高等工程教育实践;1934年,成功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为中国航空工业奠基。还有第一张彩色胶片、第一辆电视转播车、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第一座跨海大桥——钱塘江大桥、第一座海上石油平台……天大师生为我国采矿、冶金、石油工业的创建,为机械、水利、土木工程的开拓,为纺织、化工、航空、电机技术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中国创建相对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鲐背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大教授余国琮至今清晰记得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参观他的重水分离实验室时紧握他的手说的一句话,“现在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为了祖国的荣誉,我们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重水,要争一口气!

  要为国家争一口气,余国琮不仅分离出重水,他领衔的天大精馏技术更应用到中国整个化工行业。目前,中国化工全行业80%以上的精馏塔均采用了天津大学的新技术,其在炼油常减压精馏领域覆盖率达到了90%,成就了我国石化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在空气分离这一重要领域,天大精馏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全取代了国外技术。

  “要争一口气!”的家国情怀让天大人屡屡突破知识壁垒,不断创新。天大人在工业结晶专利技术的突破使国产青霉素占据了60%的国际市场,地塞米松磷酸钠系列产品占据50%的国际市场份额;天大人研发的生物质能源专利技术“薯类原料酒精生产方法”使我国在生物质能源技术领域领跑世界,并将给我国能源结构带来巨大变化;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柴油机成本30%,节油5%,为我们天空贡献了一抹靓丽的蓝……

  以“兴学强国”为己任,天津大学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硕果累累。无论是国计还是民生,都体现了天津大学的责任和担当。

  实事求是

  2015年是天大“实事求是”校训确立一百年。虽然以“实事求是”做校训的高校不止一所,可天大人对“实事求是”有着独特的理解。“实事求是,绝不是仅仅踏实、老实,更不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求’就是创新,‘求是’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校长李家俊这样为天大新生解读实事求是。

  2014年,在一场技术大比武中,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器人“海燕”创造了中国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航程最远、时间最长、剖面运动最多、工作深度最大等诸多纪录,一举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这个让美媒惊呼使中国反潜能力大大增强的“海燕”是一项坐了十年冷板凳的“风险”项目,“水下滑翔机是天大机械学院拓展的新方向,新就意味风险大。2011年前,‘海燕’没得过什么像样的资助。项目组是靠打零工把这个项目撑下来的。‘海燕’的功臣是我的学生王延辉,2002年他从毕业就开始跟这个项目,一干就是十年,哪怕是2006年申请国家863项目失败也没有放弃。”天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王树新认为“海燕”得益于天大人实事求是的坚守与追求。历经无数挫折、失败与煎熬,“海燕”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为天大开辟了海洋复杂装备研发的新方向。

  继往开来

  早在北洋时期,天大名师云集被称为“东方康奈尔”,上世纪30年代,北洋大学被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然而,伴着国运多舛,这所学校也在历史长河中几多浮沉。如今,天大也随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而一同崛起,迈向一流。

  2007年,当著名华裔科学家陈清焰提出他到天津大学工作的唯一条件是“一架试航的飞机”时,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天大能那么爽快地答应。这架停泊于天津的“麦道82”大飞机是他科研生涯中一个最特别的实验室,让他回国工作的“一腔热血”终有了一方安放的沃土。如今,陈清焰在天津大学领衔的“座舱空气革新性环境研究中心”已经颇具规模,会聚了一批中青年学者。

  十年前,房丰洲在天津大学开始组建微纳制造科研团队及天津微纳制造工程中心的时候,国内在微纳制造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在国际上也仅刚刚起步。给平台、给时间、给宽容,天大让他安心研究。十年后,如今的天津微纳制造工程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微纳制造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实验室之一。房丰洲教授也成为973首席科学家,并于今年6月收获了国际制造领域终身成就奖,成为该奖自颁发以来首位获奖的华人。校庆期间发布的120个重大科研课题中的“光量子先端制造”就是房丰洲团队提出的,这将是中国工业2.0迈向国际工业4.0的重要路径。

  在天津大学,有一批像房丰洲、陈清焰这样的科学家,瞄准国家和产业重大需求,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也在科研道路上收获了丰硕回报。他们在天津大学这个大的平台上,搭建起自己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也吸引着更多海内外的优秀青年不断加入进来。“平台效应”开始显现,并聚合酝酿,释放力量。

  “走向一流不仅要有目标,更要有路径,有落实,今天这个重大科技问题发布会就是个很好的开始。”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号召所有天大人,心存高远,脚踏实地,续写北洋辉煌,把天津大学尽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完)

[责任编辑: 许文昊 ] [编辑: 许文昊 ]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
10条公交线路 配备乘务管理员
  为进一步加强公交运营安保工作,今年以来,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