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档案见证生活变迁 老人收藏40年春节记忆
今晚网讯 (渤海早报记者 刘长海)从上世纪70年代初凭票购买紧俏的年货,到如今大冰箱都装不下的丰盛年货;从过年一家人吃团圆饭,到在餐馆里享受年夜大餐……一张张的粮票、肉票、老照片,记录了滨海新区汉沽街居民邵桂明一家40年的春节记忆和生活变迁。
分门别类记录生活
邵桂明是天津市汽车水泵厂的一名退休干部,今年68岁。记者昨日在邵桂明老人家里看到,一册册条理分明的档案盒整齐地摆放在书橱里,书桌上还有部分正在整理、有待归档的资料。
“对于普通家庭的变迁和发展,我的家庭档案最有说服力了。”邵桂明对记者说。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他就开始记笔记,工作、生活中发生的事,他都会记录下来。2008年开始,他正式建立家庭档案,将自己和家庭人员参加社会活动的每件事,所产生的材料、光盘、照片汇集后装订成精制样本。目前已经形成50余卷,分为学习材料和笔记、证书证件、理财记录等40余个类别。
见证餐桌上的变化
翻看邵桂明老人的家庭档案,记者看到,上世纪70年代的各种购物票琳琅满目。“在我的记忆中,如今春节年货的富足是几十年前无法想象的。”邵桂明说,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凡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生活和生产资料必需品,都实行凭票限量计划供应。每逢过年,为了采集到满意的年货,一进腊月,百姓们天不亮就会赶到商店门前排起长队,即便这样,“年”还是太寒酸了。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居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各种副食品不再凭票供应。到了21世纪,市场上的各种商品供应充足,鱼、肉、蛋等商品不再只有年节才能吃到。大年三十,每家每户餐桌上的菜品更加丰盛。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邵桂明一家的过年方式又有了新转变。“这些照片是我们全家在饭店吃年夜饭时候的留影,换换口味,减少了家庭劳累,也说明生活水平在提升,过年的条件发生着巨大变化。”邵桂明说。
愉悦身心有成就感
今年春节前,儿子、女儿又购买了许多年货给邵桂明老两口。东西越来越多,老两口还特意购买了一个冰柜,但还是装不下。邵桂明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节前家里新添置了高清数字电视,手机也换成了大屏智能手机……
在邵桂明的家庭档案中,还有一张中国地图,上面画满了圆圈,它记录了老人走过的大大小小的84个城市。邵桂明老人有一个梦想,希望带着老伴去到祖国的所有城市,并找机会到国外过春节。“家庭档案的建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还有就是愉悦身心,特别是过年过节时,闲下来翻着看看,有一种成就感。”邵桂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