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高手今何在?
新华社甘肃平凉7月26日电(记者王宏伟 程楠)大多熟悉中华武术的人都知道“崆峒派”的名号,虽然觉得崆峒武术远不如少林、武当那样名头响亮,但也定是一门武林绝学。而且,中国武侠小说中关于崆峒派的记述不多,金庸大师甚至不为崆峒派掌门人具名,其笔下的崆峒五老更被江湖人称“最废柴”的高手,为这一门派平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崆峒武术究竟是怎样一个武术流派?其弟子高手今安在?
事实上,崆峒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可谓源远流长。从现有的记载看,崆峒派武术早于少林、峨嵋、武当等。《庄子》、《尔雅》、《史记》中都有记载:“空同之人武”。诗仙李白留有“世传崆峒勇,气派金风壮。”诗圣杜甫也曾赞叹:“防身一长剑,将欲依崆峒。”真正的崆峒武术不仅历史悠久,如今依然传承有序,众多高手如今依旧活跃在江湖。正如武侠大师金庸先生所说“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奇兵制胜
“天下奇兵出崆峒”,正是雄奇俊美的崆峒山孕育了崆峒一派。甘肃省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校长王镖介绍,相传在唐代,剑侠飞虹子西游瓜州(今甘肃敦煌)莫高窟观飞天壁画顿生灵感,归隐崆峒山而创崆峒派。
武侠小说迷都知道,崆峒派“七伤拳”名震江湖,虽然这套“绝技”伤人伤己,却完美演绎了“金毛狮王”谢逊的一生,成了他由人变魔、由魔成佛的象征。事实上,除了拳术、剑术,崆峒派武术最为人称道之处就在于“奇兵”——就地取材的兵器,判官笔、鞭杆、连枷、风火扇、拂尘、烟袋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劳动工具,都可以成为克敌制胜的“奇兵”。
“崆峒派的‘奇兵’正是脱胎于古人的农耕工具,来自于我们祖先的生产劳动实践当中。”王镖说,崆峒派的“奇兵”并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其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手发现,交手中也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81岁的岳起中老人是平凉市文化局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他告诉记者,从22岁起,他就开始学习崆峒武术。“从年轻时习武到如今,我觉得身体健康、手脚灵活,记忆力比同龄人好得多,而且身体形态也好。”老人的拿手兵器是一杆长约1米多的大烟袋,舞起来虎虎生风。
59岁的李娟芳已经练习了6年多崆峒武术,她说自己原来有偏头疼、心率慢和肩周炎的毛病,练武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了,而且越练越有信心。”她心爱的练武家什,是一根长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