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师生赴浙江嵊州做公益 为镇中心校建爱心屋
行程千里做公益 为山村留守儿童“留住”亲情。郭熠 摄 |
行程千里做公益 为山村留守儿童“留住”亲情。郭熠 摄 |
天大管理与经济学部师生远赴浙江嵊州下王镇做公益,为母校庆生——
为山村留守儿童“留住”亲情
本报记者 郭熠
视频接通的那一刻,浙江嵊州下王镇中心学校初一的余菲菲看到了一张远在千里之外、又近在咫尺的笑脸。这个深山里的小女孩,也平生第一次和大学老师实现了“亲密”接触,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通过同事与学生们的努力,9月25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团委副书记李莹在办公室电脑前对深山中的留守儿童送上了关心。
为镇中心学校建爱心屋
9月25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师生来到深山中的下王镇,在校友出资、师生出力的合作下,为镇中心学校建立了一个具有多台电脑、IPAD、电视等设备的“天马关爱”爱心屋。通过这个小屋,课余时间,学校里将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可通过视频与父母实现面对面交流,获得更多来自亲人的关爱。同时,身在深山,山村小学借助互联网“牵手”大城市的一流名校,师生不出校门可以享受到天津大学的优质课程和优秀师资辅导。
在这间爱心屋里,通过多台电脑,孩子们课后能够与父母视频聊天,实现“不能拥抱的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视频公开课,孩子们能够感受先进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此外,天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借此可长期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爱心屋虽小,但它像一个能量强大的接收站,将孩子们远方父母的关爱,源源不断的收集起来,滋润孩子们的心。将千里之外天津大学师生的知识与关爱,及时吸取,灌溉这些学生成长。宓校长认为,爱心屋不仅仅使孩子们受益,学校老师也间接有所收获:父母及时的问候与关心,可以减轻老师做代理家长的压力;来自天津大学教学资源的外力,有助于教师们开拓视野,提升个人教学能力。
留守儿童期盼缺失的爱
关于留守儿童,有一幕天大管理与经济学部党委副书记施亮星至今难忘,他曾带学生去支教,让学校孩子们作一幅和家人一起的画,但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里只有爷爷奶奶,没有外出务工的爸爸妈妈的踪影。一幅画折射出的亲情缺憾,让施亮星深感痛心,这也成了他力促建设爱心屋的动力。
在下王镇,“我们镇将近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没有带出去的孩子,就留在家和老人一起生活。”镇党委书记谬功明提到。初一学生余菲菲父母都在绍兴市打工,尽管离得并不遥远,她说,一年和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父母缺失的关爱,总要有人补上。“我们的老师平时除了教学管理任务外,对这些住在学校的孩子,还充当着代理家长的职责,要及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下王镇中心学校校长宓安章说,留守儿童越多的学校,老师们的责任更重。
远行公益践行校训精神
对于校庆前的这次远行公益,施亮星说:“我们师生用实实在在的举动,来践行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这并不是一场刻意为之的举动。今年7月,同一支团队在云南大理凤羽镇已建立了“凤之新羽-爱心屋”。爱心屋的资金支持者,天津大学2011级EMBA校友童元明说:“一些农村地区孩子的父母纷纷外出打工,对留守的孩子来说,情感关爱甚至比物质更为紧缺。”因此,对于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设立爱心屋这样的行为,童元明觉得比直接捐钱更有意义,他希望将这种形式继续推广下去。每年9月,是童元明的元明阳光教育奖励基金在嵊州下王镇中心学校发放奖学金的日子,他希望在天大校友马寅初的故乡嵊州,也有一座天大人建立的爱心屋。在他提议下,天大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师生团队出力,童元明出资,双方合作让爱心屋扎根下王镇中心学校。
天大师生这次千里公益之行为母校别样庆生只是一个开始,童元明表示,他将出资200万元,在天津大学北洋教育发展基金会名下成立元明阳光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优秀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以及已建爱心屋的维护与更多贫困地区爱心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