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论坛:工会推动精准服务当从创新入手

13.04.2016  10:52
来源:    ——《工人日报

  ●张广敏观点
  推动精准服务,必须从创新入手,创新体制机制、方法方式、途径路径,并由此建立全覆盖、便捷化、高效率的服务标准与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工会工作功能、价值的有效提升与回归。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提升工会工作的不竭动力。推动精准服务,必须从创新入手,创新体制机制、方法方式、途径路径,并由此建立全覆盖、便捷化、高效率的服务标准与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工会工作功能、价值的有效提升与回归。
  创新理念
  行动的创新始于观念的创新,有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就有什么样的创新动力,有什么样的创新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创新路径。工会组织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理念,挖掘潜力、谋求合力、集聚动力,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创新理念的核心点就是围绕大局与中心,立足点就是遵循客观实际。把握大势,才能把握主动;把握趋势,才能把握方向。工会组织只要把握变化了的时、度、态,不间断地辩证思维、创新理念,才能有所作为。2016年,要围绕“十三五”规划起步开局,创新劳动竞赛、“五小”活动、大国工匠等品牌,让传统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征,创新精准服务的平台,根据职工需求大数据,推出供需平衡的新“产品”;面对社会变革步伐加快、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情况,发挥工会组织的特点与优势,创新法律维权的体系,突出维护农民工经济利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创新机制
  工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建立了不少机制,但在新时期,也要根据“服务型工会”这一新的角色定位,对一些“空转无效”的机制进行革新,使之更切合实际,更加有效有用有力。
  一是服务标准化,让服务体系“强起来”。要细分标准,从助力创业、推动保险、提供保障等方面分类做好城市困难职工群体的解困脱困工作。对职工突发性事件,要制定精准帮扶路线图,让“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等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对困难职工、困难劳模档案,也要做到标准化的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专人负责,定期回访,不留死角。
  二是主体多元化,让服务驱体“动起来”。要建立健全职工参与工会组织与建设的工作机制。各级工会委员会要提高一线职工的委员比例,并逐步配备兼职的“职工主席”、“劳模主席”,工会的各类活动也要邀请职工当主角、作主持、走前台。从制度设计上,变“接受者”为“参与者”,变“旁观者”为“组织者”。
  三是维权法治化,让服务经胳“通起来”。要推动完善保护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和职工法律援助制度,从法律层面保障职工就业、收入和安全。要提高工会干部依法维权的能力与水平,更多地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履行职责、实现服务,运用法律途径、法律手段来研究问题、化解矛盾。
  四是运营社会化,让服务项目“活起来”。探索建立工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工作机制,延伸工会服务职工的手臂。将一些日常性的、规范化的工作项目、表彰项目、文体项目外包给专业机构,以适应精减机构、人员的改革要求,腾出更多时间深入基层,研究问题,提供对策。

  创新供给
  服务供给不足是精准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所谓精准服务,既包含“优质”服务,也包含“合适”服务,而创新供给,就是要让服务更对路、更合味、更切题。这些年,职工队伍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工已占据半壁江山。工作对象变了,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品牌就不能一成不变。计划经济时代,职工疗养院、国际海员俱乐部、职工学校曾是工会服务职工的主阵地,也曾经红火过,但在改革开放后相继“消声”,为什么呢,因为没法提供适销对路的供给。前些年职工服务中心推出下岗职工职业介绍,也曾热络过,现在每况愈下,为什么呢,因为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既不产生效能,又浪费资源。
  职工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职工要什么,就提供什么。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工会一方面要杜绝“自我设计、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供给”方式,认认真真地“去库存”,另一方面还要调动社会可用资源,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实施服务定制化配送与运营,推动服务供给与职工需求无缝对接。但在现实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职工服务中心门可罗雀、一些职工书屋书籍崭新、一些非公企业职代会走走过场,甚至一些“安康杯”、“金秋助学”等老品牌也是同一样的面孔,同一样的制式。职工是需求方,只有清除无效供给,改造落后供给,创造全新供给,才会吸得住他们的眼,留得下他们的心,这样的职工之家,才能得到广泛的认知、认可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