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匠系列 张瑞元:天津港的“技术达人”
天津北方网讯: 天津港煤码头操作三队的张瑞元是码头里公认的“干活疯子”。初中学历的他曾捧着英汉字典“啃下”进口设备的全套技术要领,并结合港口需要进行创新改装。在他的努力下,天津港煤码头成为国内少有的全兼容性煤炭机械转运站。
在火车车轮的"吭哧"声中,天津港煤码头的机械转运站即将开启新的作业。在中控室的张瑞元点击一下按钮,一节满载煤炭的列车车厢就被拉进了生产线。这时,一组巨大的机械手臂举起近百吨的车厢,随即翻转……车厢中的煤炭倾倒在火车下方的地漏里,通过传送带运送到轮船旁边的堆场,等待装船……整个工序不足20分钟。这套设备叫重型翻斗车,是2001年天津港建立机械化煤码头时从国外引进的设备。码头建立之初,干过电力维修的张瑞元就被派到这里从事操作工作。当时,设备厂商带来的外国技术人员负责安装调试,对于员工的培训也仅限于主控室的操作讲解和功能介绍。对此,张瑞元并不满足。
张瑞元:调试人家不给你翻译过来,操作维修都靠我们自己。你看这图纸吗130多页,全是英文的不明白。属咱老百姓讲话的,老外一走咱们接不过来,那不就乐大了吗?
为了弄懂设备的运行机制。白天,张瑞元跟在外国专家身后“偷师”询问。深夜,他就坐在床头自己翻译工程图纸。他说:
张瑞元:白天上班就跟着他们后面学:开关在哪个位置、接电箱在哪个位置。晚上回去,我就背着那些工程图,图上不都是英文吗,我买了本英汉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一个单词它有好几种解释,我也不知道哪一种解释适合它。我就给好几种解释都写在底下,然后我再查别的,(再然后)结合我电器这块知识,它大概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一点点串起来。
电路、液压、主控设备……每套装置都会有上百页的工程图,而每张图上的专业名词和注释都不少于15个。3个多月的时间,初中文化的张瑞元就靠着一本英汉词典“啃”出了整套设备的中文技术工程图。当他拿出自制的中文手册为同事指导时,身边的同事都惊呆了。曾在煤码头第三操作车间工作过的王珺回忆说:
王珺:当时图纸递上来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你嘛时候翻译的,你不睡觉啊!因为白天他在单位已经很忙了,调试的时候真的连饭都吃不上。下班9点多到的家,11点走的那都是常事。他就是一个干活的“疯子”,当然没人这么叫,但是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2003年,天津港煤码头的翻斗车正式交付运行。而张瑞元这位干活的“疯子”已经成为设备的维修专家。码头运行以后,来自山西、内蒙乃至外蒙古国的煤炭都顺着铁路运送到天津港装船出海。因为火车来自四面八方,运送的车型也早已超出设备设计范围。张瑞元说:
张瑞元:送煤炭的车型啊,哎呦喂千奇百怪。比方说你见过c70吗,那车跟簸箕似得。原先设计范围没有这样的,不适合翻车机车型,干不了。国外专家走了,就靠我们自己改造翻车。
为了车型改造,张瑞元经常爬在火车上研究不同车皮的压力点位置。考虑到翻斗车的准确性,张瑞元拿着尺子一次次的测量火车跑动的距离,误差小于1厘米。
张瑞元:翻车需要定位,从哪个点停,哪个点干嘛。当时以厘米计算,要是定不准大臂下来就砸车头了。我们叫着车来回跑,好比从A点到B点100米,我们就拿着尺一点点量,看编码器是不是100米。现在全国所有的火车车皮,我改造的翻车机都能兼容。
从2016年开始,天津港煤码头又有新设备的改造计划。过一阵子张瑞元又要忙了,但他却享受其中,他说:设备就像孩子,看着它健康心里就高兴。
张瑞元:我在工作中也就是有点争抢好胜那种,不能让别人说我不行,反正就学呗。解决完问题就是再累,你看设备能正常运转那种心情还是很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