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养老机构打响抗疫保卫战 疫情之下 这里温情依旧

27.04.2020  08:52

  抗击疫情,处处是战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因为免疫力比较低,老年人作为易感人群,而养老机构又是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何作答防控疫情这张“考卷”?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1月22日,在疫情刚露苗头时,市民政局紧急制定应对预案,对全市364家养老机构进行多次风险提示,要求早动手、早准备,提前做好各项防疫措施;

  1月24日,阻击疫情的警报拉响,全市养老机构实施“封闭式”管理,关上大门,切断一切可能的疫情传播渠道;

  养老院大门关了,但沟通与关怀不停,从院长到护理员,再到医护人员、后勤人员,他们变得更加忙碌了,既当抗疫战斗员,又当防疫宣传员,同时,他们还是老人贴心的守护者,老人与家属之间的传声筒;

  市、区民政部门成立专项检查组,各街道、社区的网格员每天实地巡查,利用视频信息系统,远程实时监控,“多驾马车”齐发力,确保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无死角”;

  ……

  一项项的“硬核”举措,一群人的“硬核”担当,换来了21859名老人未发生一例感染、疑似感染事件。三个多月来,养老机构抗疫保卫战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宁可受点“委屈 只为老人一切安好

  全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市民政局第一时间下发具体防控措施,要求养老机构要严把“三道关”:严把入口关,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控制进入人员,最大限度阻断病毒传播途径;严把自我保护关,加强通风、换气、消毒、杀菌工作,保证卫生;严把监控关,各区建立每日疫情防控监控机制,养老机构设安全员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老人健康状况和院内消防安全管控情况。

  封院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老人、防止可怕的病毒乘虚而入,可是刚开始老人的家属并不“领情”。

  大年三十下午5点,坐落在和平区南营门街的鹤寿养老院正式宣布封闭。往年这个时候,应该是养老院最热闹的时候,家人接老人回家过年,留院的老人与护理员一起忙碌着准备三十的年夜晚餐。来势汹汹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对于新年的美好期待。

  “上头下了‘死令’,封院!没走的老人一律不许走,如果要走,就得等疫情结束后再回来,已经被接走的老人需要通知他们,如果想回来就得赶紧回来,否则就要等疫情结束后再回来,另外,一律取消探视。”回忆起当时的紧张气氛,院长张美萍依然记忆犹新。

  “一些家属正准备接老人走,一听我们的新规定后,就嚷嚷起来了,称过年图的是团圆,老人不让接回家,一家人还怎么过团圆年,接走了又不让送回来,子女有工作忙,老人放家里谁来照顾。其实,换位思考,我们也理解家属的‘怨气’,但在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任性’,我们宁可受点‘委屈’,也不能在疫情防控这件大事上出差池,因为这事关老人的生命安全。”张美萍说。

  就这样,一遍又一遍与家属说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同时还要安抚老人的情绪,又要营造过年的氛围,张美萍带领护理员们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大年三十。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78名老人与护理员开启了“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生活。每个房间每天至少紫外线消毒三次,每次至少15分钟;每天都为老人量血压、血糖和体温;为了提高老人免疫力,在吃上下功夫,每周21餐不重样……

  “封院后,对于我们护理员来说,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张美萍说,在做好院里消毒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好老人的起居饮食,护理员几乎每天都得忙到夜里12点多才能上床睡觉,“一天下来,双脚常常肿得穿不上鞋子,因为双手经常沾水,每个护理员的手上都有张开的裂口。”此外,护理员们还要时刻绷紧自身安全这根弦,每天过着“养老机构—居住点”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的护理员被感染了,老人也会难逃病毒的侵害,为了降低出行带来的疫情传染风险,有的护理员干脆住在了养老院,连家也不回。大家真是舍小家,只为大家庭里的老人一切安好。

隔离不隔爱 年味不减 幸福不变

  封院并非将老人置于“孤岛”之中,一群人用爱的守护,为老人们筑起躲避疫情的温馨港湾。

  今年春节,对于市养老院院长孙兆元来说,有一些特别,不光是因为疫情,这是他在退休之前陪院里老人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本想和老人们一起吃个团圆饭,围在电视机前看看春晚,疫情来临,一切设想泡汤,孙兆元不得不挑起重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谋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每天,孙兆元要带队仔细查看养老院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看守大门的保安师傅更是“不讲情面”“不近人情”,将一切来访人员拒之门外,他们用严防死守,誓保500多名老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养老院大门是关了,但老人和亲属的沟通之门不能关;与外界往来暂停了,但对老人的精神关爱、心理慰藉不能缺。”这是孙兆元每天在给各科室召开的例会上,反复强调的话语。因此,疫情下的市养老院,外面严防死守,里面温情依旧。

  老人们最在意的是“年味儿”,正月里的习俗一个都不能少,初一吃饺子、初二吃面、初三吃合子……出了正月,二月二“龙抬头”的那一天,孙兆元和其他护理员化身“Tony老师”,为老人们修剪头发。

  以往每月的20日都是市养老院最热闹、老人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养老院要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会。今年受疫情影响,生日会还会如期举办吗?正当老人们心里打鼓时,生日蛋糕,还有暖人心的祝福送到了老人的房间。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向好,工作人员组织老人走到楼外,八段锦、健身操、手语表演、趣味运动……让老人们在沐浴阳光的同时,沉浸在春风里,分享快乐、尽情欢笑。

  对于那些走不出去、卧床不能自理的老人,护理员们则成为传递亲情的桥梁。电话、短信、微信,随时倾听家属对老人的惦记,第一时间将家人的关心转达到老人耳边。

  亲情是割舍不断的牵挂,在疫情期间,虽然停止了探访,但为了满足家属给入院的老人送一些物品的需要,民政部门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要求养老机构采取人性化处理方式,同时,对于每一份递送的物品,几时送、谁送、谁收都要做好详细记录。此外,为了让老人消除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惧,民政部门要求养老机构要高度重视老人的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开展专业的心理帮扶和通俗易懂的科普宣讲,让老人定心。

真金白银”助力 为养老机构纾困解难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养老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有的面临着生死危机。”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处处长丛永健表示,养老机构本身就是微利经营,再加上疫情,更是陷入了困境。“实行全封闭管理,停止接收新入住老人,春节期间又有许多老人回家过节,不能返院,受这些因素影响,民办养老机构没有新的服务对象,收入必然减少。其次是运营支出增加,春节期间人工薪酬、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购置方面的开支增幅较大,一减一增,对民办养老机构来讲,真是负重前行。

  市民政局在派出16个工作组80名干部,联合对口16个区,深入全市364家养老机构,实施“地毯式”分片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将养老机构在疫情进程中出现的烦恼“捞了上来”,随即,协调和申请有关部门和慈善社会组织伸出援手,多方联系,红外测温体温计、消毒液、医用酒精和32万个口罩分发到各养老机构,织牢了养老机构物质保障“防护网”。

  在资金支持上,提前下发了2020年上半年度2744.5万元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并协调保险机构,在养老床位综合责任险基础上拓宽保险范围,免费为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内老年人提供每人5万元、最高限额100万元的甲类传染病(含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一次性伤亡救助金,预先筑起疫情风险化解“防火墙”。按照每张床位100元标准,近500万元的防疫工作补贴支持养老机构发放护理员补助,购买消毒、防护用品,缓解养老机构资金短缺问题。

  如今,全市的养老机构依然在封院中静待疫情退散,严查严防严控,尽心尽职尽责,疫情不退,决不放松,关怀依旧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