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校师生体验式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梁家河窑洞里的现场课
天津高校师生体验式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天津北方网讯: 22日,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组织下,本市高校师生代表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实地踏访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的地方。师生们通过走访村民、在窑洞里上现场课等方式,体验式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接受思想的洗礼。
师生们参观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住过的窑洞和劳动场所,透过一张张照片和一件件实物,真实感受了这里艰苦的生活环境──住的是最土窑洞,睡的是大土炕,干的是重体力活,也切实体会到了总书记年轻时在梁家河插队时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感悟到了一个城市青年到农村插队的思想转变和意志磨炼过程。“来到总书记青春奋斗的地方,看着这里的点点滴滴,能深切地感觉到总书记的人生目标不是挣多少钱、当多大官,而是服务人民。‘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总书记用他的青春岁月,为我们青年人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医学生,从踏入医学院的那一天起,就确立了‘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这个目标。我知道,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一定向总书记学习,坚定自己的信念,为提高全民身体健康、身体素质,贡献力量。”天津医科大学2013级学生郑慧敏说。
在北京知青曾经住过的院子里,师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窑洞,摸一摸炕席、坐一坐炕沿,看着墙上贴着的发黄报纸和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过的书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知青年代。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2014级学生孙嘉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时代,犹如一盏闪亮的明灯,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照亮青春之路,在学习条件如此优越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坚持学习,勤于思考,让自己思想升华。要在大学这段人生最美好的岁月中,积蓄自己实现中国梦的能力与力量。”
在一口沼气池前,师生们停下了脚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建起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从此解决了村民烧柴和照明的问题。沼气池上方,是总书记当年指导村民们画在墙上的宣传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这句宣传语深深震撼了师生们。“看着这幅图画,仿佛就看到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们打沼气池的身影,感受到他敢为人先的气魄与创新意识。”天津大学精仪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白志亮说,“对于青年习近平来说,为老百姓办实事是他的责任,让每一个家庭过上好日子就是他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内化成我们青年人的基因。作为一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每一天都会面对不同的科研难题,但我一定会坚持不懈,做好祖国创新驱动巨轮的一颗螺丝钉。”
参观后,在梁家河的窑洞里,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课,并走访了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生活工作过的老支书与村民,听他们讲述总书记当年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刚刚被评为全国最美思政教师的天津师范大学王雪超老师说:“来到延安,来到习近平总书记生活和工作过的梁家河,亲切又感动。通过与村民和大学生村官的深入交流,我对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和执政理念又多了一层理解和感悟。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会把延安精神融入思想、融入工作、融入血液,将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故事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赵鸣说:“市教育两委组织这次寻访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师生们的实地体验和现场交流,深刻地感悟到总书记扎根农村的踏实精神、与老百姓融为一体的群众观和建设农村为百姓造福的家国情怀。砥砺青春意志,坚定人生信念,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此次实地寻访也将掀起本市高校师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又一个高潮,参加此次活动的师生们将作为“火炬”与“火种”,把此次来延安与梁家河的青春感悟传递给更多的学生。(“津云”—北方网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