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照亮天山南北
9月10日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打破了小镇的宁静。托里县庙尔沟镇寄宿制希望学校的校牌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哈萨克族校长叶尔波拉提·合德尔汉摩挲着校牌上的“希望”两个字若有所思:“这两个字给我们学校注入了新的希望,给我们庙尔沟镇也带来了大希望。”
“全世界最好的学校”
1992年10月,新疆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庙尔沟镇建成。这所希望小学,是由自治区团委、自治区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塔城地区及托里县共同出资17万元,在庙尔沟镇小学的基础上改扩建的。在完善学校相关设施的同时,新建了一排学生宿舍和一座食堂。工程完工后,这所希望小学成了当时托里县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也是全县唯一一所寄宿制学校。
“那时候,庙儿沟镇希望小学几乎成了全县小学生的首选学校,我也被父母送到这里读书。”叶尔波拉提说。
叶尔波拉提的家在距离庙尔沟镇15公里远的库甫乡阔克哈达村。来到希望小学之前,他在村里的马背学校学习。“一个大毡房,一头儿坐着一、二年级的学生,另一头儿坐的是三年级的学生。老师给一、二年级讲完课,再给三年级上课。放学后几个孩子围在一起,趴在草地上写作业。转场的时候,老师把毡房和教具收拾好,驮在马背上。马背学校只收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四年级就要离家读书,但那时候托里县还没有寄宿制学校,所以有的孩子念完三年级就不上学了。我上完三年级,爸妈正愁让我去哪儿读四年级呢。”叶尔波拉提说。
庙尔沟镇希望小学的成立消除了叶尔波拉提的父母和很多学生家长的忧虑。1992年,叶尔波拉提来到庙尔沟镇希望小学读四年级,成为我区“希望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
宽敞的教室、崭新的宿舍、整洁的食堂,对于刚从马背学校走出的他来说,新学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全世界最好的学校就是我们学校这个样子吧!”叶尔波拉提至今还记得,当时自己和小伙伴们说过这样的话。
庙尔沟镇希望小学成立后,马上引起了爱心人士的关注。一颗颗滚烫的爱心,一笔笔善款纷纷涌向这里。在大家的关心下,这所希望小学也不断发展。1995年,开始创办初中部,成为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叶尔波拉提也在他心目中“最好的学校”读完了初中,后来考入了塔城地区师范学校。
20多年,这所学校一步步完善。如今,学校已经从最初的只有3名教师、25名学生的教学点,发展成了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应有尽有。叶尔波拉提也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学校及他个人的荣誉挂满了办公室的一整面墙。
“在哈萨克语中,我的名字是‘男子汉’的意思,我是在希望中成长的男子汉,再次回到希望学校,就是为了把这分希望继续传递下去。”叶尔波拉提说。
“希望的脚步永不停歇”
“希望工程”1989年10月30日设立。1990年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字,1992年又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一时间,人们纷纷捐款、捐物,神州大地、天山南北涌动着爱的热流。“希望工程”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大的社会公益活动。自治区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2年7月8日成立。
如果说,过去“希望工程”的目标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走进学校,捧起了书本,如今希望工程则有了更丰富的公益职能。
近年来,解决农村教育滞后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国家和自治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的启动,让“希望工程”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
“现在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但中、小学校撤并、集中办学带来的交通、住宿和伙食需求,加大了贫困家庭的负担。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适时调整‘希望工程’公益触角,除了援建希望小学项目,还推出了捐建‘希望厨房’项目、‘希望工程电脑教室’项目、‘希望双语书库’项目、‘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等等。在学校建设和助学上,实现从关注学校硬件建设到深化内涵的延伸。”自治区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费立刚说。
自治区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之时,费立刚还是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为了宣传“希望工程”,费立刚曾和同学们到街头募捐,到企业拉赞助。
如今,新疆“希望工程”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从当初撒在庙尔沟镇山间的一粒种子,已经成长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自治区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依托“希望工程”这一著名公益品牌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年共累计募集各类善款、物资约2.67亿元,在全疆建立希望小学478所,希望双语幼儿园22所,资助7.92万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作为社会参与面最广泛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对于社会的影响远不止救助特定数量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希望工程’唤起了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推动了民间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希望的脚步永不停歇。”费立刚说。
原标题 :“希望”照亮天山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