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精准帮扶 为民解困 ——市总工会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纪实
30.08.2016 21:07
本文来源: 总工会
发表于《天津工人报》2016-8-29。
编者按:按照市委统一部署,自2013年以来,天津市总工会派出两批共12名干部的工作组到蓟州区马伸桥镇北赵各庄村、西关屯村和张庄村三个困难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为困难村提供规划、资金、项目、技术、信息、人才、培训等各方面的帮助支持,帮助农民致富。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在市总工会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蓟州区区委精心组织、镇党委周密安排和村两委班子及广大村民理解帮助下,驻村工作组以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积极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地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着力帮助解决关乎村民切身利益问题,取得了阶段性帮扶成果,赢得了帮扶村干部群众的赞誉。市总工会驻村帮扶工作组也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驻村工作组”和“帮扶先进个人”等称号。
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随处可见;人均耕地不足半亩,靠打零工维持生活的农户还有很多;多数农户一旦家里遇上病灾,根本无力支付高额费用;有的村集体资产为零,年收入为零,更有甚者,村财务账上居然还有欠债……这就是驻村帮扶工作组面对的严峻形势。镇领导第一天见到工作组的同志就泼了冷水:村民人均收入要想达标,尚需耗费大量气力,而村集体年收入要想在两年内达到20万元,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就是面对着这样的困难情况,工作组的同志们不忘初心,迎难而上,抱着使命必达的信念,实行精准帮扶,全心全意为村民排忧解难。他们从零开始,不断的学习与考察调研,力求“听民之声,知民之需,解民之难,促民之富”。
深入群众接地气以真情实感知民心
工作组坚持把“接地气”作为走访调研的行动指南,把走走村民家、聊聊村头话、唠唠田间事作为每天的“必修课”。他们主动扑下身子,与村民促膝交谈,深入到村里的党员户、低保户、五保户、困难边缘户进行走访达870余人次,及时了解了不同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增进了与村民的信任,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加深了与村民的感情。
为谋划好每个帮扶村的发展,工作组先后向村两委、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发放民情调查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近200条,为村民解决困难率达99.8%。同时,工作组汇聚民智,围绕帮扶工作目标,与村两委和镇党委多次论证,科学制定了每个村的整体帮扶规划及年度帮扶计划,力求将帮扶工作着力点与村民利益关注点、情感共鸣点、民意交织点结合起来,把帮扶切实帮到农民群众心坎上,把民心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为方便工作,市总工会党组给工作组购置了3辆电动车,但是进村考察时,为避免走马观花,工作组成员们坚持步行入村。刚开始时,有的组员脚底磨出了水泡,晚上回到驻地,用针刺破放出血水,贴上创可贴,第二天继续入村。现在,只要工作组成员出现在村里,村民们总会上前拉住他们聊聊家常,盛情地邀请他们到家中坐坐。
甩开膀子干实事以真抓实干解民忧
工作组坚持用“辛苦指数”换村民的“幸福指数”。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02.94万元,硬化道路31180平方米,解决了帮扶村就学儿童上下学出行难及养殖户集中地块雨季道路坑洼泥泞等问题,实现了帮扶村主要路网全部硬化畅通;修建排水沟3970米,并铺设水泥盖板,使帮扶村形成具备完善排污功能的排水管网;改造了9076米自来水管道,使109户村民正常饮用自来水;投入31.5万元将村民房前屋后统一硬化并栽植统一绿植,设置村庄标识一处,并在村口添置石质村标一座;安装32套监控设备,改造升级35处路灯,确保村民夜间出行安全;架设80KVA变压器一台并打深井一眼,以及修缮配套灌溉管网,确保口粮地灌溉以保障农民增收。
张庄村大队部房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主体多处出现裂纹、形变,岌岌可危。为满足村两委办公和村集体组织活动需要,驻村帮扶组投入28.57万元对大队部房屋进行了修缮、添置办公用家具,并对大队部院内进行平整,规划了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会议室、村民活动室、办公和值班室等功能区域。在改建过程中,工作组组长张彦每天都坚守在施工现场,比工人来的早,比工人走的晚,一旦发现不按规定施工或施工质量不合格,就立马叫停进行整改。在施工的成本控制上,他与施工方更是“斤斤计较”,有时甚至为了几块钱也要跟对方掰扯半天。对于旁人对他这种算计劲儿的质疑,张彦说道:“这钱是市总工会党组批的,是我们职工的血汗钱,现在用在张庄,给张庄造福,每分钱必须花在刀刃上,我不能让这钱在我手里浪费一丁点儿!”
本文来源: 总工会
30.08.2016 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