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旅游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27.11.2015  11:29

    我国“走出去”的旅游企业存在着主体实力不强、缺乏持续性的全局战略、人才短缺等问题。要在政策支持、并购路径、市场培养、人才储备等方面加大力度,积极推动旅游企业“走出去”.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在资源、制造、房地产等领域均展开了诸多收购行动,开拓国际市场。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00多亿美元,首次超过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进而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分水岭。各行各业都在全球市场布局,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在进入“新常态”。其中,旅游企业国际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旅游酒店领域更是中国资本对外扩张的重点。仲量联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仅亚太区一地,中国的海外酒店收购活动就增长了30%。目前以开元、携程、如家、去哪儿等为代表的新型旅游业态,以中国国旅、中国港中旅、华侨城、首都旅游、岭南国际、锦江国际、杭州旅游等若干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主导整合的旅游集团,加上万达、中国石油等大型企业集团在旅游与酒店产业积极跨国布局,中国旅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群落已初具雏形。

    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去”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受益于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推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协调旅游企业走出去充分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利用我国出境旅游的影响力,努力为我国企业创造机遇、改善国际环境。国家“走出去”战略已成为推动旅游企业的“走出去”提供动力和政策支持。

      二是围绕出境游重要旅游目的地布局。据统计,在过去10年中,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保持了19.75%的平均年增长率,是全球旅游经济体系中增长最快的客源地。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出境游总量的迅速发展及其形成的巨大市场,使中国旅游企业在出境游目的地投资旅游房地产、酒店及旅游相关产业的现象越来越多。开元旅业集团于2013年4月在法兰克福以105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原郁金香饭店,就是考虑到法兰克福不仅是国际会展城市,还是欧洲的空港枢纽,每年仅中国去法兰克福参加各类会展的人次就达60万。一些巴黎、悉尼、昆士兰等出境游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酒店也都有华资背景。

    三是多采用并购的方式。我国旅游企业早期的境外投资多采用建立自己全资子公司的方式,但该方式贸易壁垒较多,成效相对较慢。并购被视为企业进行扩张的最快方式,这种投资模式有利于企业参与到全球的资源分配中去,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为企业迈向更广泛和深入的国际性整合并购提供充足的经验。2014年11月,锦江国际以超10亿欧元收购欧洲第二大酒店集团-卢浮酒店集团。

    四是欧美成为“走出去”主要目的地。因为人民币升值、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欧美国家的酒店资产处于低位,收购成本较低,且欧美的经济基础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法律健全,成为吸引我国旅游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原因。2010年,上海锦江国际集团联合美国德尔集团对美国洲际集团的股权并购,便被视为国际酒店市场衰退时我国酒店企业的一次抄底行动。

    五是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近些年,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均有参与到中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传统酒店运营商如开元旅业集团、布丁酒店、锦江集团均有对外投资的实际举措。旅行社和大型旅游集团在海外投资酒店的步伐也开始提速。如首旅集团等5家中国企业联合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投资、建设了明斯克北京饭店。此外,地产企业也频频对外投资酒店。以万达为例,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先后在英国伦敦、西班牙马德里、美国芝加哥、澳大利亚等地完成了一系列并购。

    在中国政府一系列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的推动下,未来对外投资还将爆发式增长。但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目前,我国“走出去”的旅游企业便存在着主体实力不强、缺乏持续性的全局战略、人才短缺等问题。下一步,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旅游企业“走出去”。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在“走出去”的行业中,我国优先发展支持能源等战略领域,对服务业领域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应该尽快将“走出去”真正落实为顶层设计与可操作性制度安排,进一步简化旅游业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制定配套金融政策。同时政府应加强同国际旅游、商务、贸易组织和外国驻华使馆的沟通交流,为旅游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必要的海外保护,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推动相关国家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境外企业、机构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是优化“走出去”路径。市场经济发达条件下产生的企业并购,一般都遵循先国内并购整合而后再参与跨国并购的路径,通过国内并购先积累充分的经验然后应用于更复杂的国际并购中。中国的多数企业缺乏相关经验。因此,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需要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对传统的旅游企业进行有效的改革与重组,形成规模经济,练好“内功”,在国际竞争中才具有优势。

    三是注重消费市场的培养。旅游企业的“走出去”必须围绕旅游者的需求链条,依靠市场和商业的力量谨慎而有序地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针对我国出境旅游高购物消费的特征,应充分利用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加大对境外旅游购物商店的兼并与收购。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经贸往来密集的境外地区,进一步提供商务旅游等服务,提高旅游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

    四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储备。“走出去”的旅游企业须有意识地做好跨文化经营环境中人才的储备,包括法律、财务、投资、咨询、文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特别是加强对目的地国家的法律法规研究。在投资之前应进行充分的调研,充分了解东道国市场环境和市场准备条件,结合自身实力选择投资的对象、时机和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