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经济展望:一季度或降息 人民币仍将升值

31.12.2014  12:44

          2015年前瞻系列之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新常态”步入新的阶段。政府一直在倡导的“去杠杆”在2014年开始步入实质性阶段,初见成效,金融杠杆的回落将成为未来“新常态”的新内容。2015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将出现怎样的新变化?

  看点 1

  改革

  财税与国企改革有望深入

  11月工业利润增速继续有所放缓,但拉动利润增长的结构因素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交通银行高级经济分析师陈鹄飞分析,预计受益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进一步纵深推进,工业企业有望加大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推动2015年启动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2014至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是我国经济“去杠杆化”得以推进的关键一年。部分国有企业、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以及小微企业将面临盈利能力下滑幅度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困境”、“银行呆坏账上升”、“失业问题显化”以及“第三产业景气状况的下滑”将在新常态的新阶段出现。

  狠抓改革将是最大的红利,瑞穗证券董事总经理沈建光认为。作为改革深水区的财税改革与国企改革也有望在明年破冰。如果国企改革可以深入下去,市场的力量必将推动微观主体效率提升,并为中国经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看点 2

  经济增长

  经济增速或放缓至7%左右

  看点 3

  楼市

  房价有望平稳 商业地产有风险

  日前,中金公司发布“中国房地产2015年走势预测”,预测2015年将会有两次降息,住房潜在需求将逐年降低,房价和土地市场或在2015年二季度及以后恢复。中金预计新增信贷额达9.5万亿元。按照过往经验,新增信贷的15%~20%将用于按揭贷款投放,加上按揭贷款到期释放出的按揭额度,估计全年新发放按揭贷款将在3.4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4%,将支持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5%至6.91万亿元。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政府在2015年将会继续放宽房地产政策,力求放慢调整过程。可能采取的方案包括降低抵押贷款利率、税收优惠和降低二套房抵押贷款预付款要求。由于政策变化,房价在2015年下半年可能会企稳。但房地产业一个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商业地产供应过剩问题。

  看点 4

  货币政策

  通胀压力不大 一季度有降息可能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2015年继续采取“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朱海斌预计2015年的财政赤字将增加至20000亿元(约占GPD的2.9%),高于2014年13500亿元的财政赤字目标(占GDP的2.1%)。

  从货币政策方面来看,朱海斌认为,2015年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转向宽松,但会采取有控制的方式,力求在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间实现平衡。

  摩根大通认为明年至少会再有一次降息(很可能是在2015年第一季度),和两次降准,每次各50个基点,很可能分别在201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此外,如果监管机构将银行同业存款纳入贷存比计算范围(这将会增加法定储备金),存准率可能会再次下调100个基点。

  沈建光也认为,明年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调整空间仍然存在。

  看点 5

  人民币

  汇改将推进

  实际有效汇率仍将升值

  11月出口和进口增长显著放缓,“较大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以金融套利为目的贸易活动可能仍然活跃,也将继续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

  朱海斌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推进汇率体制改革,将美元/人民币的双边汇率转变为贸易加权货币篮子(如实际有效汇率)。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将会适度贬值,但从实际有效汇率来看却会温和升值。

  沈建光认为,明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诸多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按照既定目标在明年会大力推进。

  看点 6

  三驾马车

  欧美经济复苏将带动出口增长

  出口、消费、投资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出口,管清友认为,2015年欧洲央行为进一步宽松货币,欧洲经济从2015年开始有望向好。美国经济好转趋势非常明显。总体上2015年外需继续向好,对我国出口是重要的拉动。

  展望2015年,朱海斌预计2015年的出口同比增长率为6.5%,有望为GDP增长贡献0.8个百分点的增长。

  对于消费,朱海斌预计,明年名义零售总额增长将相对稳定地保持在11.7%左右(略低于2014年11.9%的预期)。

  对于投资,朱海斌预计2015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速将放缓至14.5%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速很可能会进一步降至6%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表示,地方政府在地方融资平台调整和剥离等因素的作用下将面临进一步的财政压力,地方投资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