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天津人家庭生活幸福指数较高 您的生活幸福吗?

20.05.2016  10:32

  图1天津市民家庭生活幸福指数

  天津北方网讯:明天是第23个国际家庭日。

  您的家庭生活幸福吗?您家的“熊”孩子是怎样长成的?传统文化在您的家中保留多少?为进一步了解家庭建设现状及需求,营造关注和谐家庭建设、深化家庭教育工作的氛围,日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民家庭生活幸福指数较高,超八成市民认为自己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背景1:本次调查对象为天津市范围内,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本市常住居民,调查样本量为(有效问卷):5919个。

  背景2:家庭幸福指数(包括对家庭生活幸福感整体评价、对家庭生活现状满意度的分项评价、对家庭成员关系的评价等)、满意度的计算方法均为加权平均的计算结果。根据各项选项指标在测评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其影响权重,依据影响权重,将调查数据进行加权平均,从而计算出幸福指数、满意度等综合评价指标。

  家庭幸福指数篇

  和谐家庭关系是幸福感基石

  对家庭成员关系满意度最高

  [调查数据]

  图2调查样本对生活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对比

  如图2所示,天津市民对家庭成员关系(83.48%)、朋友邻里关系(81.10%)的满意度评价指数较高;对家庭收入(69.13%)、社会保险享受情况(68.41%)等指标的满意度评价偏低。此外,被访者对家庭居住环境、工作(或学业)情况以及业余娱乐生活的评价指数也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调查分析]

  家庭幸福感的提升需要和谐家庭关系这个基石,也离不开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身体健康和医疗养老保障的砖瓦。相关部门应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减轻贫富差距给公众幸福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无房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和大病救助力度。完善医疗养老保障体制,扩大医疗养老保障范围和水平,增强养老服务体系支撑能力,提高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效能,进而提升市民的家庭幸福感。

  婆媳关系仍值得关注——

  与配偶父母关系“非常好”的不足三成

  [调查数据]

  被访者对家庭成员关系的评价指数均较高,评价指数最高的为“与父母的关系”(91.11%),且未婚未育群体对“与父母的关系”的评价指数要高于已婚已育群体。

  在家庭成员关系中,最应受到关注的依然是婆媳关系。经调查,不足三成的被访者认为与配偶父母的关系“非常好”。在“与配偶父母的关系”评价方面,男性和女性具有显著性差异,女性中认为与配偶父母关系“一般”“不太好”及“不好”的比例均高于男性。

  [案例说明]

  秦女士和丈夫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家人之间的关系也算和谐。然而自从有了孩子,由于教育理念不同,秦女士和婆婆之间的矛盾一下子尖锐起来。比如最近秦女士的儿子被查出缺少微量元素,秦女士就从网上花大价钱海淘了几瓶儿童维生素,但是婆婆对这些没有中文字的营养品非常抵触。后来秦女士不顾婆婆的反对,给孩子吃了几次,婆婆见后竟把所有维生素冲进了马桶。秦女士顿时火了,抱着孩子就要回娘家,婆婆则死命地拽住她,双方由语言冲突上升至肢体冲突……

  “我知道婆婆是长辈,应该尊重,可是为了孩子……”秦女士说,现在看见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别扭。

  [调查分析]

  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是以血缘为基础,夫妻关系则是以婚姻为基础,而婆媳、妯娌关系则是因婚姻而衍生出来的次关系。其中婆媳关系是我国家庭婚姻中一个很微妙的组成部分,婆婆与媳妇都是家庭中的外来者,又因为同一个男性而联结在一个屋檐下,而其二者的关系对整个家庭幸福感和家庭关系满意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婆媳关系的维系与维护仍是家庭各类关系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

  要妥善处理婆媳关系,既不能把婆婆、儿媳当“仇人”,也不能完全当“亲人”,因为亲人是无所顾忌也是不求回报的。最好的关系是介于“亲人”和“客人”之间,保持恰好的距离,在家庭中“留白”以获得尊重。

  家庭收入、家庭关系、家庭社会地位——

  影响家庭幸福感最关键的仨因素

  [调查数据]

  图3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指数对比图

  如图3所示,经调查发现,“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社会地位”成为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家庭社会地位是指家庭成员的主观社会地位感受。除了收入以及教育水平外,主观社会地位(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自我评价)被认为是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地位或社会阶层评价指标。

  [案例说明]

  郭先生今年三十二岁,是一名公务员,本来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便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没想到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聚会过后,他心里一直很不是滋味。

  “当初那位同学考试总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我的工资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他一辆车。”他的同事安慰道:“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也不买车,他说不定也有他的烦恼,咱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调查分析]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收入及财富的绝对数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家庭社会地位是家庭成员的一种自我感知的等级排名,也就是将家庭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等与社会中的其他家庭进行比较,获得的主观心理感受。很多研究发现,主观的心理感受(对权力、尊重、接受程度的感知)比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等客观社会地位更能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及幸福感。

  家庭教育现状篇

  投资越多,孩子不一定受益越大

  [调查数据]

  多数被访者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以身作则的家长”“平等的教育互动”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是优质教育必备的要素。

  统计结果显示,教育投资与孩子教育受益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仅三成被访者对“在孩子身上投入的钱越多,孩子受益越大”这一说法持完全认同(11.37%)或比较认同(19.22%)的态度。

  [案例说明]

  “我儿子才上小学四年级,每到考试前都看书看到很晚,本来就够累的了,再报个班忙不过来呀。”在王女士看来,不报班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小,不想给他太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她认为学何种特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孩子的主见。

  “跟家长们聊天的时候,一听我家孩子不上培训班,都用诧异的眼光看我。”对于社会上的报班风气,王女士不太认同,“孩子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有学习动力他自然主动去学,不感兴趣盲目跟风只能是浪费时间。”

  [调查分析]

  近年来家庭教育投资备受重视。不少家庭通过报补习班等方式进行教育投资,短期目标都是希望孩子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许多家长给孩子创造的是一个假环境,学习跟不上,便在课外报昂贵的课外班,代替孩子自身的努力;别人都报名特长班,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特长班仅仅作为家长获得心理安慰的标志存在,殊不知孩子对某些特长并没有学习欲望。盲目的教育投资并不会产生预期中的个人收益,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把家长的期望值变成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

  母教偏重父教缺失问题仍普遍

  [调查数据]

  图4父母责任分工对比图

  经调查,有45.95%的家庭由“父亲母亲协同”承担教育孩子的工作;36.34%的家庭主要由母亲来承担;由父亲独立承担教育工作的家庭仅占11.60%。由此可见,家教中母教偏重、父教缺失的问题仍较为普遍。

  如图4所示,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母亲主要负责“辅导孩子学习”(13.0%)及“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15.0%),在生活中扮演“保姆”以及“家庭教师”的角色;父亲主要负责“和孩子一起娱乐”(15.3%)、“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15.2%)以及“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4.3%),主要扮演“玩伴”“消防员”以及“警察”的角色。显然,父亲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普遍较少。

  [调查分析]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话题,早已引起社会关注。究其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到了家庭教育;二是母亲带孩子的主动性和“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的积极性。

  教育子女的责任,应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方都不能轻弃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大多数家长为“理念派”而非“行动派”

  [调查数据]

  经调查,家长认为“学习教育子女相关知识”的重要指数为94.09%。但当问及“是否参加过家庭教育培训?”时,仅18.91%的家长主动参加过家庭教育培训或学习相关知识,有22.37%的家长为被动参加或学习,近六成的被访家长从未参加过任何有关家庭教育的培训,也从未学习过相关知识。

  多数家长表示“时间及精力有限”(54.06%)以及“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20.63%)是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科学掌握孩子心理生理状态”(19.9%)以及“亲子沟通技巧”(17.20%)等知识是他们最需要获得的家庭教育内容。

  [调查分析]

  大多数家长是“理念派”,能够认识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必要性,但真正将理想付之于实践的“行动派”家长的比例却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从来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过家庭教育知识,不具备家庭教育经验。

  孩子的心理会随着成长而变化,各个时期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心理,会让亲子间的沟通更顺畅、更有效。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及心理特征,是有效进行科学教育的第一步,它有助于家长设计及采取合宜的沟通及教育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在谈话中,孩子逐渐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理解父母的想法,接受潜移默化教育影响。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风家训现状篇

  家风对价值观影响最深远——

  “孝敬父母”得到普遍传承

  [调查数据]

  图5家风家训对自身的重要影响

  图6不同传统文化内容在家庭中的传承情况

  家风家训作为“传统家庭教育智慧的结晶”仍得到现代家庭认同,近八成的人(79.75%)表示家风对家庭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认为家风非常重要的人占到41.59%。

  调查通过六项指标验证了家庭互动影响的作用,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会多多少少“延续”祖辈的价值观念、处事原则、风俗习惯,形成相似的兴趣爱好及生活习惯,铭记祖辈的教诲,子女会有意无意地吸收家长的教育内容,并在不知不觉中展开自我教育,最终使自己的行为活动形成习惯。其中,如图5所示,“价值观”(37.60%)和“人际交往”(32.00%)两方面,影响最为深刻。

  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如图6所示,“孝敬父母”(20.71%)、“友爱兄弟姊妹”(14.69%)、“信守承诺”(13.80%)成为主流内容,更受到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视,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

  [案例说明]

  “小时候,有一次从别的小朋友家拿了一个玻璃球。当晚被下班回家的父亲发现了,他严厉地说,这不是你的东西,马上给人家送回去。”已经在某企业工作近二十年的段先生回忆,那时,天已经黑了,他磨磨蹭蹭就不出家门,父亲还是坚持让他把玻璃球送回朋友家。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是段先生依然记忆犹新。“因为父亲就是这样的,工作起来讲原则、负责任。”大学毕业后,段先生与他人合伙经营一家公司,经他手的公费支出无数,单位曾经一度经营不善差点儿破产,但他从没想过动用公司的资金。

  [调查分析]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更多地还是一种由相互作用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家庭成员间无时无刻不在互动中相互影响。

  家风建设则总是以“无意识”“潜移默化”的效果作用在家庭生活中,通过利用家庭内外部环境、有形和无形的资源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孩子又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互动过程。由此,家风家训对子女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助廉现状篇

  超过七成人提醒家人保持廉洁——

  机关事业单位家人宣传意识更强

  [调查数据]

  图7不同职业对家庭内提醒保持廉洁的情况对比

  当前,家庭对国家反腐倡廉政策或时事的关注程度较高。整体关注指数达到了75.51%。

  家庭防腐助廉意识强,助廉宣传成效良好。在针对家庭内部防腐助廉意识的调查中,超过七成(73.5%)的人表示在家中提醒家人保持廉洁,其中有近四成(38.33%)的人表示经常提醒家人。且各职业对比发现,如图7所示,国家政府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家人的助廉宣传意识更强。

  [调查分析]

  领导干部能否经受权力的考验,自身素质是否过硬是最根本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夫妻之间的一些特殊关系,家庭成员的亲情关系、血缘关系,对领导干部本人产生着密切影响。领导干部家属作为“廉内助”,能经常敲敲警钟,对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也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特别是随着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违纪违法分子采用迂回侧击的手段,把目标瞄准领导干部的“后院”。如果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等家庭成员不警惕,就会被糖衣炮弹击中,给社会及自己的家庭带来损失。

  家庭环保现状与意识篇

  98.87%居民支持垃圾分类

  37.95%称分类设施不完善

  [调查数据]

  图8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阻碍因素

  当问及“如果所在小区作为垃圾分类试点,需要居民按照要求分类投放垃圾,居民的态度”时,绝大多数居民(98.87%)表示支持,其中有超六成(60.89%)的人表示“非常支持,并能付之于行动”。

  如图8所示,“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没有分类垃圾桶”(37.95%)、“对垃圾分类不了解”(19.32%)、“没有分类意识,未形成习惯”(18.96%)是公众认为生活垃圾无法分类处理的主要原因。

  [调查分析]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尖锐,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个体家庭来讲,接触最密切的就是生活垃圾问题。

  针对被访者反映的问题,首先,应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在社区、公共场所增设分类垃圾桶,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打下基础;其次,采用多种宣传渠道,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推广宣传;第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通过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范、举办竞赛活动或者实行鼓励措施等多种方式,提高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固化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此外,设置专门的有害垃圾的回收处理机构,由专业的机构人员对垃圾进行回收处理,进而提升垃圾分类的专业性,达到更好的垃圾回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