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末基本建成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出台《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纲要提出,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京津冀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科技平台共建共享、研发优势互促互补、科技创新协作协同、人才资源对接对流,形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助力京津冀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2016年6月17日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发起,联合京津冀地区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及相关中介服务部门成立的集公益性、服务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非营利性技术组织,是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提出,北京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天津农业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河北省承接先进农业技术转移潜力巨大,三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方政府对农业协同创新需求迫切,有条件率先探索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今后,三地将重点在开展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搭建区域农业公共创新平台、深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联合转化、推进区域科技精准扶贫等方面深入合作。
深入研究制约京津冀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技术瓶颈以及加快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和制度等,为京津冀农业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围绕京津冀农业主导产业,形成育种、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条的集成技术解决方案。
统筹区域涉农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系统化、链接式的创新平台群,加快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区域、跨学科、跨单位流动,推动三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互联互通。采用联合建立实验室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创新资源整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深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联合转化。针对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难点和共性关键技术,突出都市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围绕高端蔬菜、有机林果、精致养殖、休闲观光等产业开展系统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制定区域农业标准,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向标准创新迈进。研究制定区域农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京津冀农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引导区域现代农业良性发展。
探索建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投入机制。联合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区域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平台,筛选适合在京津冀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向社会推介,促进区域农业项目合作和产业技术进步,加快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记者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