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首都经济圈如何旅游“一体化”
首都经济圈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以承担复合型功能的北京市为核心,通过将各个地区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紧密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在首都经济圈范围内,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缓解首都功能过度集聚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并发挥北京在旅游资源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京津冀地区协调均衡发展。
由于之前旅游开发工作欠缺一体化思路,导致京津冀地区缺乏科学分工,没有错位定位,甚至出现重复建设,圈内竞争关系强于合作关系,使区域整体利益缩减。在旅游营销工作方面,京津冀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体化的旅游形象推广和系列产品设计,各自为政的产品研发和销售形式还比较盛行,首都经济圈以北京为核心区域,其聚集效应常常大于辐射效应,导致优质资源不断向中心移动,从而形成“空吸效应”,使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
历年《中国旅游年鉴》中的统计数据表明,首都经济圈内,无论是旅游收入还是旅游接待量,均存在北京“一枝独秀”的现象,表明目前单中心模式内聚力大于辐射力,而未来不断增加的游客流入北京,将超过其城市承载力的极限。因此,双中心、甚至多中心的旅游一体化思路能够满足未来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首都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发展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圈内各个目的地拥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二是提高空间联系的便利性;三是强化地域文化、历史的交融性;四是旅游资源的异质性和旅游产业的互补性。
建立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既保证了物质信息顺畅交流,又能使地区能量得到互惠补充,是最有效率也最为稳定的区域一体化模式。具体做法是充分开展京津冀区内营销,强化首都经济圈内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效应。例如,天津拥有区别于北京的丰富近代历史人文资源,同时拥有海洋、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带;环京津旅游带更是兼具北方平原的乡村风貌、草原的游牧风情等具备开发潜力的吸引物资源。开展区内营销,突出各地品牌优势,形成区内以市场换市场,是一体化发展的首要措施。
在空间联系便利性方面,首都经济圈应该率先完成无缝换乘、便捷租赁,享受圈内优惠。此外,应整体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规范、易识别、多语种的道路、景区空间导识系统。在空间网络服务方面,构建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例如一个号码、一个网站,可以全面实现区内导览、咨询、预定、购买、预警、援救、投诉处理等服务。
对首都经济圈外的潜在消费者来说,北京是我国最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但来访游客中,到访北京的游客只有少部分深入到其周边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首都辐射效应并未得到深入挖掘。因此,针对外部游客,要加强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整合营销传播的力度,建立区域营销战略联盟,加深区外游客对该区域的整体印象,从而延长游客在该区域的停留天数,扩大其游览范围。以文化旅游产品为例,北京的皇城文化、天津的市井文化、河北的乡村文化可共同构成中华文化感知之旅。区域整合营销传播,将区内局部对立转化为更大空间的共存,着眼于保护和发展共同优势,扩大各自共享领域。
将首都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真正落到实处,依靠突破传统模式的旅游产品设计。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型产品,一般都有其常规设计思路,如观光旅游产品必定包含多个景点,是点线式设计思路;度假旅游产品以一地为核心,是辐射式设计思路。两种思路均需要旅游者在交通位移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首都经济圈各地区具备独特的地缘优势,构成旅游产品设计思路创新的基本条件。例如,北京空港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游客集散地,天津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邮轮母港,在产品设计中完全可以将枯燥乏味的交通行程改造为新奇有趣的目的地探索,由天津邮轮入港,北京飞机离港,完成空港与海港的循环。河北凭借其地域特点,十分有利于开展汽车营地、户外探险、低空飞行等新兴旅游项目,在整体产品设计中,首都经济圈可率先推出海陆空一体化产品。
旅游一体化发展,实质是推动与其相配套的制度、设施和服务体系充分融合、升级换代;首都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全面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最终形成深入、系统的协调合作发展机制。
首都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全面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最终形成深入、系统的协调合作发展机制,有效缓解首都功能过度集聚,发挥北京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京津冀协调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