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多层次 兜底百姓医疗
“多亏有了医保这颗‘定心丸’,我家的日子才算有了指望。”作为本市“2+4+3”保障体系的受益者,说起医保制度,家住河北区望海楼街的齐怀顺齐大爷的话语里,满满的都是感谢。
齐大爷今年59岁,1996年,从企业自谋出路的他失去了生活来源。2009年,老伴儿王树月因为糖尿病并发肾病,连续住了3次院,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仍需每周透析2次,两年后,每周透析次数增加到3次。那些年,齐大爷每次都要用自行车推着老伴儿去医院做透析、复查、换药,自己也累出了哮喘病。为了照顾不能行动的母亲,齐大爷的儿子也不得不辞掉工作在家伺候老人,失去了收入。这个经济上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多亏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按照那时候55%的报销标准,每次自费280元,少了一半的费用。现在每年报销的额度都在提高,去年有了大病医疗保险,差不多能报销个七八成,一下子负担轻了不少。”齐大爷一家见证了本市医疗保险从无到有日益完善的进程:“最开始需要自己垫付,年底才能统一报销,因为费用大,拆东墙补西墙,四处拆借是常事,现在可好了,直接刷卡报销,不用自己垫付,刷卡报销以后,个人负担超过2万元的费用报销也从原来的一年一次变成了一年两次,既减轻了负担,也节省了报销的时间和跑道的环节。”由于齐大爷家是低保户,无需自己交费,全额由政府补贴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对这个家庭而言,这可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据介绍,目前本市医保制度已经形成了“2+4+3”的保障体系。即职工和居民医保两项基本制度,职工大额医疗费救助制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民意外伤害附加保险制度、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等补充保险制度,由民政部门主导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制度、残疾军人医疗补助制度有机衔接,构建了多层次、兜底保障的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统筹、城乡统筹,实现了从城镇到乡村、从职工到居民、从新生儿到老年人、从本市人到外来务工人员、台港澳人员和外国人的全覆盖。
2010年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年来,政府补助群众参保的标准逐年增加。从2010年政府人均补助127元上调至2015年政府人均补助670元,占比88%。政府补助增加了540多元,年均增加100元。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本市全力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用市场手段提高医院的积极性,通过“结余全部留用、结余有限分担”,推动医疗机构转变发展理念,合理控制医疗成本。2014年1月起,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糖尿病按人头付费项目试点改革,选取南开区三潭医院为试点,并在基层医疗机构扩大试点。
在南开区三潭医院,记者看到,专为签订定点就医的糖尿病门特参保患者开辟的“专区”内窗明几净,秩序井然,患者抽血、心电图等常规检验项目,包括取药换药环节,都可以一站式解决,省去了在不同窗口流转、排队的繁琐。“我们为签约的门特患者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还免费提供了血糖远程监测设备,病人每次的检测数据会直接上传留档,我们的医生和专业的健康咨询师会分析每个病人的数据,制订合适的运动和饮食处方,提供远程指导和提醒,并定期进行回访,医院还和天津体育学院运动指导相关专业的院系合作,根据病人的病情度身定做运动处方,首期20多人参加后,反响很好。”院长赵永爱告诉记者,“当门特降糖药品发生费用超过10000元后,可继续刷卡联网报销,无需全额垫付,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延长取药时间,这种模式不仅便利,还可以保证治疗方案的连贯性和灵活性,在熟悉病症的基础上,既可以对特殊病例灵活运用5至6种降糖药,也可以避免过度用药。”这一糖尿病病人管理方案获得了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评选的“糖尿病健康管理单位认证项目”。
糖尿病按人头付费项目试点改革实现了医保支出可控,提升了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患者就医得实惠的“医、患、保”三方共赢。截至目前,三潭医院入住患者达到2300余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由13%提高至28%,病人满意度达到94.7%。目前本市实行糖尿病人头付费医疗机构达到22家,参加糖尿病人头付费试点的签约患者已接近6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