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找准定位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

29.03.2017  14:45
  三月,阳光和煦,春风拂面,正是无人机飞行的好时节。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景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无人机团队负责人戴涛的心情就像这天气一般舒畅。
  “公司入驻这里,看重的就是‘中关村’这块招牌。”戴涛对记者说,“在园区的协调下,我们经常跟来自北京中关村的团队沟通学习,他们有专家,有新技术新产品,也有资源,给我们非常大的帮助。前段时间,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中标了河北省一个县环保部门的环保航拍任务。”
  一个人、一个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的功能定位、协同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领域和重大措施,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
  近年来,天津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融入大战略,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定位天津角色、展现天津作为、作出天津贡献。
   重点领域先突破 经济大发展
  天津安家、北京工作,或者河北安家、天津工作……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这些在以往看似不可能的事,成为许多人的选择。
  近年来,天津市积极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为三地协同发展注入天津力量:
  着眼于大交通体系,着力推进区域性铁路、公路、海空港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津城际及延长线、津秦、津保、京沪等5条高铁建成通车,京津保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生态环保联防联控不断深化,统一执行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强化环境执法和应急处置联动,联合开展环境执法监督检查、协同查处跨界环境违法行为;产业互补互促持续加强,依托国家和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撑产业有序转移。2014年至今,京冀企业在津投资项目累计到位4959.91亿元,占全市引进内资比重达到44%。
   公共服务一体化 民众得实惠
  “邮轮母港游客中有七成来自京津冀地区,其中津冀地区的游客越来越多,山西内蒙古等地也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京津冀一体化在旅游方面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近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负责人杨柳对记者说。
  京津冀一体化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不只体现在国际邮轮母港这一景点,更不只局限于旅游这一领域。随着天津市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三地在教育、医疗、精准帮扶等领域不断深化,三地民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教育医疗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共同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共建京津冀交通、环境污染控制、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三地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首批132家医疗机构实现27项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部取消,13个区域医联体和5个专病医联体建成运营。
  精准帮扶机制全面启动。天津市与河北省政府签署对口帮扶“1+4”合作协议,对口帮扶资金平均每年不低于2亿元,5年共10亿元。西青、北辰、东丽、津南、武清5个区与承德5个贫困县建立 “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形成了有力的对口帮扶支撑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