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抗击海啸时冻僵被救 战士回汉沽寻访恩人

20.11.2015  11:10

图为赵志信(左)与陈作明夫妇合影

   天津北方网讯: 50年前,汉沽大神堂村发生潮高5米的大海啸,当年22岁的赵志信作为一名战士在抗击海啸战斗中冻僵,被村里好心的渔民抬到家中救护。50年后,已是72岁的赵志信从河北省正定县老家再次来到村里寻找看望当年的救命恩人。

  “变了,变了,村庄一点没有了50年前我们进村拉练时的模样。”一进入大神堂村,赵志信老人激动不已。经多方了解,赵志信来到了68岁的渔民陈作明的家。当年,就是陈作明的母亲吴仲英救的赵志信。当听说吴仲英老人于2005年已去世时,赵志信老人非常难过。“虽然救我的人去世了,但她的后人还健在。学会感恩活着才有意义,50年了,能当面说声谢谢一直是我的心愿。”昨天,赵志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部队拉练赶上发生海啸

  赵志信和陈作明50年后再相聚,两个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50年前发生的大海啸。

  赵志信告诉记者,他1964年入伍,在人民解放军四七二零部队服役。1965年,部队开始执行战备训练任务,从武清、宝坻、静海一直到汉沽大神堂。

  1965年11月7日,正值农历十月十五,是海潮高水位的日子。偏巧,这天又刮起七、八级大风。在这样凶险的天气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担心会发生海啸。果不其然,这天晌午过后,大海啸真的就发生了。高达5米的汹涌海水,在强劲的大风助力下,铺天盖地向大神堂村涌来。更有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凶猛地越过海挡,直扑后面的村庄。

  此时,本村的壮劳力都出海打鱼去了,村内只有部分壮劳力和渔民家属。面对这样的险情,村里动员本村所有能够上海档的人员,加固海挡,抗击海啸。赵志信所在部队官兵和海防哨所战士、来村演出的汉沽评剧团演职人员,以及村内的妇女、老人向海挡奔来……一时间,海挡上下人潮涌动。

  “海挡主要是用黄土堆就的,平时能够阻挡海水侵蚀村庄,但是,在狂风巨浪中就显得很脆弱。”陈作明告诉记者,当时人们急忙用草袋等加固海档。海档上下到处都是喊着口号、趟着泥水、扛着草袋、麻包艰难行走的人群。泼过来的海水,把人们的衣服全都浇湿了。

   海水浸泡4小时被冻僵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一处低洼地段,在一波紧追一波的大浪冲击下,被撕开了一个口子。两岸的泥土就像快刀削面团似的坍塌着。很快,那个口子就被扯成几丈宽。”赵志信回忆说。

  就在这一刹那,包括赵志信在内的几百名解放军战士,跳进海水挡住了惊涛骇浪。随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也都纷纷跳入海中,大家臂膀挽着臂膀,筑起一道密实的人墙,以减弱激流对海挡的冲击。其他人员用渔网裹上草袋、麻包,拼命向激流中投放,人们还运来几百斤重的麻捆,人拉肩扛,运上海挡,封堵决口。

  赵志信说,时值11月,天气寒冷,一排排巨浪不停地砸来,冷风也不停地吹,站在海水里的人们个个冻得发抖。不一会儿就脸色青紫,手脚麻木了。“站在海水里大约4个小时左右,我被冻僵失去了知觉。”赵志信说。

  下午六点钟,当赵志信苏醒后,发现自己躺在暖烘烘的炕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身边的通讯员告诉赵志信,他冻僵后,是渔民吴仲英和她的婆婆李春花把他抬到家中,暖身搓背,精心救护,才慢慢缓过来。见赵志信苏醒过来,吴仲英婆媳俩又赶紧忙前忙后细心照料。

  此时,赵志信听到窗外还是人声鼎沸。通讯员告诉他,为了预防半夜大潮再袭,部队战士和群众正连夜抢修海堤。赵志信再也躺不住了,尽管两腿不听使唤,但他还是来到海堤,抬筐、扛草袋,一直到深夜完工。

   学会感恩活着才有意义

  “自从离开吴仲英老人家回部队,再到部队撤离大神堂村,他再没见过吴仲英老人,以至连一声谢谢都没说。”赵志信告诉记者。受战海啸冻僵的影响,他的身体一直不好,还曾在天津254医院治疗过一段时间,但一直时好时坏。1968年,他从部队复员,回到老家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三角村务农。

  对于此次来访,吴仲英老人的儿子陈作明既感到突然,也觉得意外。他带着赵志信到原来部队训练的地方,以及当年他们战海啸时的原址进行观览,而这里的海堤早由原来的土堤被水泥坝所替代。“当年部队战士为保护渔民的生命财产不怕牺牲,我母亲只是做了一个百姓应该做的。其实,这事如果不重提起,我们都忘了。”陈作明笑着说。

  赵志信说,他此次能来大神堂村寻访,原部队也给了很大的帮助。“遗憾的是吴仲英老人已经去世,不能当面表示感谢了。”赵志信告诉记者。50年来,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到原来部队战斗的地方看看,并看望致谢救命恩人。“人学会了感恩,活着才更有意义。”赵志信说,当年他们连有5名战友同时跳入海水里,现在50年过去了,大家都失去了联系,真希望有一天能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