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关工作减半 新区航空维修企业感受“加速度”
天津北方网讯: 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坐落于天津空港经济区,随着自贸试验区各项制度创新政策的逐步实施,自贸政策红利已惠及区内企业。而作为空港经济区支柱的航空产业,部分航空配套企业已享受到自贸区通关便利的创新政策,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航空公司飞机停场一天就会造成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损失,并且对公众交通产生严重的影响。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后,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和海关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创造性地将物联网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用于航空维修周转件的追踪与监控,使周转件的清关时间由原来的3天减少到十几分钟。这对于空港经济区的一些国内外知名航空维修厂商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古德里奇航空结构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航空维修业务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刘杰介绍,从自贸试验区成立至今,这种新的通关模式已为古德里奇公司赢得了15个大的维修工作,带来的销售额达到80万美金,大大地提高了该公司在航空维修市场的竞争力。
除物联网RFID技术的使用外,古德里奇还是自贸试验区“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政策的受益者。由于航空维修所需的配件数量多,经常需要出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因此,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该公司向保税区海关提出是否可以享受海关支持自贸区发展的18条优惠政策之一,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也就是,出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航材由传统模式的“一票一报”改为“多票一报”。
而在此之前,此政策只适用于物流企业。在海关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第一个享受此政策的航空维修企业。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有20项工作享受此优惠政策,报关工作量减少了50%,大大降低了该公司的运营成本,缩短了维修周期。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使我们企业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和自贸试验区的便利,预计我们公司今年航空维修的收入及利润都会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刘杰说。
据了解,目前空港经济区航空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一些航空配套企业也发展迅猛。今年前三季度,西飞机翼、古德里奇发动机短舱维修等相关配套企业新增产值8亿元,增长达5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