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应突破“刻板印象”重建女性话语

11.08.2015  20:08
作者 王蓓

   编者按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女性并没有走出“刻板印象”的藩篱。现实中,“出镜率”越来越多的女性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尊重。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大众传媒及其从业者应该改变传媒市场的生产导向;充分重视媒介监测网络的作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呼唤女性自我觉醒和主体意识的回归。

据“被拐”山村女教师郜艳敏故事改编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上映后争议不断。(来源:新浪网)

  在大众传播领域,承载着海量信息、态度与观点各异的新闻报道,像是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并输出传播者的思维架构、价值选择。在此过程中,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女性长期存在的话语困境,在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否得以扭转,仍取决于传播者是否具有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视角。

  但是,现实中仍有众多的传播案例时时提醒我们,在新媒体快速发展、海量信息在分秒间会被数万次“病毒式”复制、传播的当下,女性并没有走出“刻板印象”的藩篱,偶尔有试图发出自己声音的、展现异于传统形象的女性,也会被扣上“异类”“妖魔”化的帽子,现实看起来并不乐观。

   女性形象仍被传统“刻板印象”侵扰

  7月27日,一则被网络深挖出来的关于女性的“旧闻”——2013年5月31日刊发的报道《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查看内容,善良、隐忍、牺牲、奉献,是写作者赋予郜艳敏的关键词。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为了突出这些所谓的“女性的美好特质”,写作者甚至无视郜艳敏“被拐女”的受害者身份。

  一位拐卖案件的受害者,被媒体塑造成了女性的楷模、“圣女式的人物”,被拐卖的经历和被损害的女性权益却无人关注。随后,以其为原型的电影被拍摄、上映,舆论基调仍是一边倒的赞美。甚至在报道刊发的2013年,这位曾忍辱负重20年的女性在“认命”之后的选择,被无数网友点赞。

  与数年前相比,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女性似乎赢得了较高的“出场率”,但是,与掌握话语权的男性主动、正面的发声不同,被“刻板印象”侵扰着的女性形象,仍处于被塑造和被言说的境地。

  比如在反腐报道中,女性常常被“标签化”和“商品化”,成为媒体吸引眼球的噱头。在今年4月公安部的“猎狐行动”中,即便女性高官在贪官的比例中数量不多,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将女性列出来,贴上标签。在涉及男性贪腐的报道中,女性也不会“缺席”,但是只会作为“花边”“祸水”存在,为贪腐故事穿上一层“桃色”外衣,女性成为被窥探、戏谑和语言暴力轻薄的对象。

  不可否认,形形色色对女性污名化的报道或消极的评价,更多的仍是传统观念和女性“刻板印象”的“余毒”。现实中,“出镜率”越来越多的女性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尊重,在男性话语权的霸权下,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依然延续着“传统”中对女性的舆论控制,从男性评价的角度发声,将女性置于“被消费、被娱乐、被标榜”的境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