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他们为高原插上腾飞翅膀
援藏的来由-只为支援西藏
旧西藏经济之凋敝、民生之困苦,令人触目惊心。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占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却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草场和绝大部分牲畜。而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却没有土地,不仅遭受着异常残酷的经济剥削,还要面临着跺脚、剜目、抽筋等极为野蛮的刑罚,整个社会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反动的社会制度,使西藏在和平解放前几乎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工业,连一根火柴、一枚铁钉都不能生产,农牧业生产仍采用原始自然的生产方式,至1959年整个社会的产值仅有1.29亿元……
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是改革开放启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力起步期。这一时期,中央提出“援藏”口号,要求“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特点为“强力援助”。在西藏进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出现明显变化,逐渐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变为“加快西藏经济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口援藏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其实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就有大批军队和地方干部赴藏工作。鉴于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乃至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央决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
时至今日,在西藏的蓝天下,在高原的厚土上,在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可见援藏干部辛勤耕耘的身影。他们为西藏的建议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只为让这一片土地跟上祖国发展的进程。
援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要曲水人民喜欢的事我都愿意做。”这是曲水县原县委书记周广智的工作原则。2007年7月,江苏省援藏干部周广智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六年如一日,把他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同曲水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连的具体行动,把满腔热情洒在了曲水,团结带领曲水县干部群众谱写了该县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2012年8月,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张宇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雪域高原,年仅44岁。“远赴高原,如果碌碌无为,将愧对党和人民。”从三秦大地到世界屋脊,张宇超越的不仅仅是海拔高度,更是此前他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在世界最高处,他用年轻的生命攀上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海拔高度……
一个个普通的名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是数千名援藏干部的缩影。
援藏干部对加强西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功不可没。援藏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传授技能,培养技术骨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援地人才紧缺矛盾,解决了大量困扰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西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再过一个月,藏西阿里噶尔县昆莎乡就要进入冬季。这里草场稀疏依旧,可56岁的牧民索朗旦增和村民们却一点也不愁。过去靠天放牧时的牲畜“夏肥、秋瘦、冬死”已成为历史。
是陕西省援藏干部让昔日的戈壁变了样:采用覆膜技术试种,打破了海拔4000米以上不能种苜蓿的“定论”。“我们靠放牧为生,饲草很重要,这一点援藏干部心里清楚。”索朗旦增望着眼前数百亩苜蓿说,“1亩地年产2500公斤草,相当于100亩天然草场的饲草量。”
“苜蓿收割后扎捆储藏,牲畜过冬就不愁没吃的了。种苜蓿还能防风沙,以前我从没见过这么一大片绿色牧草!”他说,“这些,都是托援藏干部的福,我们真心感谢他们。”
“把更多关怀和温暖送给广大农牧民和困难群众,着重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牧区条件艰苦、农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近年来,按照将项目、资金向农牧区倾斜、项目向民生倾斜的要求,各对口援藏单位及时调整部署,把80%以上的援藏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项目涉及的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的住房、看病、上学、交通、饮水、通信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先后实施了林芝地区107个整村搬迁工程、拉萨市乡村沼气推广项目、农村小康示范村等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帮助农牧民加快实现安居乐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今年年初,35岁的白玛旺久从一名水泥公司临时工,升任粉磨车间主任,月工资也涨到1万多元。白玛旺久是西藏山南乃东县结巴乡人。2002年湖北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响应对口援藏号召,入驻他的家乡,目前,已累计为当地低收入农牧民提供650个就业岗位。
“我只有初中文化,刚到公司什么也不会。十几年来,援藏技术师傅手把手教我,公司还选派我去武汉培训。如今,公司粉磨业务我可以独当一面了。”白玛旺久自豪地说。“现在我家盖了新房,买了轿车,日子有滋有味。”他说,“要想致富,就要有平台。要想成就事业,就要走出去开阔视野,练就真本领。”
自治区成立50周年-援藏为高原插上腾飞的翅膀
谈及西藏近年来的变化,经济增速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无疑是首要关注点。我想,数据一定是最有效的证据。
地方财政收入比50年前增长748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78年翻3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78年翻42倍;
青壮年文盲率从自治区成立初期的95%下降到0.6%;
人均寿命50年来从35.5岁提高到68.2岁;
“西藏,是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灵魂回故乡的地方。”曾有人这样说。然而对每一位援藏干部而言,西藏只是一个需要自己去发光发热的地方。
记得在歌曲香格里拉中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所有援藏干部的努力都是为了把西藏建设成为真正的香巴拉——梵天净土,日夜如诗,安居乐业,民众幸福。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每一名援藏干部进藏时都要面对的考题。伴随着高反,他们不仅肩负着建设西藏的重任,更会面对高原生活的不易。雪域高原,风景瑰丽,但是这里同时也有着全中国最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援藏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在这里扎根,建设这里。
小到捐资助学、慰问孤残儿童、对口援助贫困家庭、教授藏族同胞更多的技术技能!大到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时至今日,援藏干部在西藏的工作得到了藏地同胞们的普遍认可。
转眼,西藏自治区成立已经五十周年,而祖国对西藏的援建未曾停止!援藏干部在西藏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没有白费,西藏人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让援藏为高原插上腾飞的翅膀,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