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撑的?!麻省理工青睐“石头剪刀布”

23.01.2015  13:02

      四年前,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的三位研究人员组成跨学科团队,开始了一项叫作“石头剪刀布”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研究,以期解释“剪刀石头布”的制胜原理,被讥为“吃饱了撑的”。日前,该项研究成果入选“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中国首次入选的社科领域成果。(详见今日《河南商报》A19版)

  犹记得去年上半年“中国科学家发现‘石头剪刀布’制胜策略”的新闻刚出炉,便招致板砖横飞,有网友指责道,“研究人员们,如果你们不得诺贝尔‘闲得扯淡’奖,我为你们叫屈”。如今,这项研究没如讥笑者的愿,获了个不错的奖项,不晓得在舆论场中风向是否能够实现反转。

  在学术研究领域,国计民生问题固然是着力点(换言之,学术研究的立足点是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不能对一些常识探究产生兴趣。最著名的,莫过于牛顿对着一个掉下来的苹果发呆,数学领域的经典研究:1+1为什么等于2。最近的案例还有,2009年美国埃默里大学的两位教授,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展了“猴子与公平”的研究,得出结论:要求公平、公正的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其他灵长目动物也有。

  社会心理学研究里有这么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正因如此,科学研究领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殿堂,既有“高大上”的宏阔命题,也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常识探究。这没什么奇怪的,不能说前者是高深的,后者就一定是粗鄙的。但是,放在互联网舆论场,类似“猴子与公平”的研究,恐怕同样要遭遇“研究人员有多闲得慌”的指责。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公众对常识探究是缺乏兴趣与认可的,更不愿意将常识探究与科学思维联系到一起,简言之,就是很多时候并不认可常识探究会有什么技术含量。正因如此,常识在某些空间与时点上,会表现为稀缺物。相反,简单、狂欢式的围观,往往随着对新闻的直观解构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缺乏科学素养与独立思考的支撑,表达的浅陋与浮躁就会充溢舆论场。这种浮躁风气往往带来众多曲解与嘲讽,显然对学界与大众的正常交流十分不利。

  “石头剪刀布”赢了,浮躁仍在路上。就科学研究本身而言,正像学界所反思的:“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和脱离实际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术的创新性发展。”这种情势下,近年来《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等学术论文不断引发争议。直白地说,对“石头剪刀布”式学术研究应该多一些敬畏,因为这样的基础理论研究,可能真的会成为撬动社会进步的一个支点。

原标题: 燕农:对“石头剪刀布”式研究多一些敬畏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