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菜”是否让市民放心?走源头查流程求答案
市民在市场中选购蔬菜。记者高山摄
天津北方网讯: 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蔬菜,对蔬菜的要求归结起来大概有三点:新鲜、安全、价廉。“新鲜”不必过多担心,遍布在全市10个涉农区县的蔬菜基地,基本可以满足本市居民日常需求,当日收割、当日上桌。相比新鲜,消费者更为关切的还是蔬菜的食用安全,是否存在重金属超标?是否有农药残留?种植过程中施用的是有机肥还是化肥?
百姓的“菜篮子”是最大的民生,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力保放到篮子里的蔬菜是“放心菜”。那么,这些菜能不能让消费者放心呢?2015年岁末,记者走源头、查流程,以求得答案。
大棚里对话“农药残留”
“放心菜”,如何才能让市民放心?只有土地放心了,才可以长出放心的蔬菜。记者日前走访本市静海区良王庄乡十里堡村,看一看这里的菜农是如何种菜的。
时值隆冬,村民孟兆庆家的蔬菜大棚里满眼葱绿。这个季节,孟兆庆和村民选种的大多是油麦菜、芹菜和小白菜等绿叶菜。他们告诉记者,考虑时令原因,种植果菜不仅在口味上无法满足市民的要求,产量也会有所欠缺。种植绿叶菜,既要保证大棚中的蔬菜有充足的“晒太阳”时间,也要让棚内的温度保持在23℃左右。尚未日落,孟师傅就要忙着用“保温被”把大棚盖上。
望着大棚中长势喜人的蔬菜,记者首先关注的话题便是给它们施了什么样的肥料。孟兆庆告诉记者:“我们村都在使用有机肥,所谓有机肥就是由鸡粪、牛粪等为原料,经过发酵而成的肥料,而化肥基本不用了。”用有机肥代替化肥,根治了硝酸盐含量超标的问题,这既是政府推广“放心菜”的硬件指标,更切身的原因是化肥的确让菜农们“伤不起”。
据孟兆庆介绍,施用化肥的确省劳力,但后患也会接踵而至。首先,化肥为农作物供给的营养过于单一,即便是复合肥,也难以像有机肥一样复合得这么彻底。长久施用使得农作物营养失调,品质下降,到了百姓口中,一定是瓜不甜,菜不香。其次,用化肥总需要追肥,而有机肥“有劲”,长出的蔬菜“漂亮”,叶片肥厚,产量也高。更为关键的是,化肥用多了,成分都存在地里,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容易让土壤板结。对于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地都伤了,种菜赚钱便无从谈起了,而有机肥恰恰能够改善土壤。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媒体曝光了一些地方农贸市场发现蔬菜有农药残留。“农残”可说是蔬菜种植最难根治的问题,也是消费者难去的“心病”。在村民徐嘉善的大棚里,记者就“农残”问题与徐嘉善对话。徐嘉善介绍说:“用农药主要是防虫害。我们这里的菜农目前都是用物理杀虫法。”徐嘉善谈到,每一茬作物收割后,大棚的风道都会被堵上,迫使棚内的温度升高,通过高温有效消灭病菌和虫害,经历过高温杀毒的大棚通常不会发生大面积病虫害。夏天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期,在这段时间农民会格外注意,杀虫灯和黏虫板就将发挥作用,这种物理杀虫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农药使用量。但,是不是100%不用农药呢?徐嘉善实话实说:“虽然大面儿上能够有效控制虫害,但也不排除零星区域有病虫害发生,在使用农药时要确保是低毒低害的,通常采用矿物农药和生物农药,不会造成残留,也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
水污染、土地污染、雾霾……这些市民关注的话题是否会对蔬菜种植造成影响?对此,村民孟兆庆回答说:“我们都是用地下水灌溉,村里有水泵,水管接到每一个大棚里,打开阀门浇水,1小时花费40元。这水比市民喝到的自来水质量还要高。”但雾霾天气的确影响到了蔬菜的生长。孟兆庆指着地里的芹菜说:“这茬芹菜是2015年中秋节期间播种的,按常理说,赶在2016年元旦就能够上市了。但前些日子雾霾天气加重,直接影响光照效果,时常连续多日见不到阳光,这批芹菜长势就不太好,上市时间至少会推迟1周至10天。”
“倒逼”让种植户守法种植
菜农在源头有效控制住了农药残留问题,还有水源污染问题、土壤污染问题,那么这些蔬菜在进入市场前是否有层层把关加以核准呢?天津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管理中心监管科科长王鸿彬介绍说:“目前本市已建成40万亩‘放心菜’基地,这些基地已经纳入到‘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体系监管范围中,能够保证每年240万吨的产量。”
为建立和完善“放心菜”基地的产品质量监管,天津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管理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充实和完善监管人员和条件,明确专人专项的“放心菜基地”建设负责制,基地内质量安全监管员持证上岗。据王鸿彬介绍,目前本市涉农的10个区县中,每个区县平均安排了3至4名检测员,7至8名监管人员;同时100个乡镇都有“放心菜”的检测员,234个种植基地中,每个基地都安排有质量安全监管员,确保从基地出来的每一批菜,都有严格的监管。
将监管落实在田间地头,有效保证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菜”,能够放心吃菜。在田间地头,在每一批蔬菜上市前,监管员会对农户大棚中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重点检测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确保安全的蔬菜进入收获流程,送到市场销售。而在进批发市场时,还会再进行抽查,进入超市销售的蔬菜,检测会更加严格。
对于有问题的蔬菜怎样处理呢?王鸿彬介绍:“通常我们会采用无害化处理方式。由于从源头对蔬菜进行了有效把控,绝大多数蔬菜都是一次过关的,即使检测数据超标也多属微量超标。对于微量超标的,就要延迟收获,让残留物充分挥发、降解,在收获上市前再进行检测。重新检测后,如果残留物指数降到标准区间内,便可以放行。如果到了采收期,超标情况依旧存在,我们就进行无害化处理。”当然,这种措施会给菜农压力,直接影响销售量和销售额,但是这种“倒逼”的手段让种植户不得不守法种植。
贴着“放心菜”标签的蔬菜是不是价格贵一些呢?菜农们说:“我们种的蔬菜直接进入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再转到超市或农贸市场,市民在农贸市场买到的菜就是这些菜。”王鸿彬的解释是:“放心菜”包括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四类获证产品,在这些产品申请认证过程中,就对土壤、大气、灌溉水等产地环境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上市销售前,对产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还要做严格检测,这样的“放心菜”才会投入到农贸批发市场中。“在我们这里没有免检菜。”王鸿彬特别说明。
农超难对接追溯难推广
我们理想中的购菜状态是:从地里割下的蔬菜,经过层层把关,进行包装,摆上超市的货架;每一份菜品上标注二维码,通过扫码就能了解到这盒菜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甚至连基地的种植环境,灌溉施肥在哪天都能详细了解到。这种理想的状态能实现吗?答案是:能!不仅能,而且现在就能!但面临的问题是:农超对接难,追溯制度推广更难。
菜农与超市对接不上或者不愿对接的原因是:菜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有人说:农超对接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看着很好,进去之后才知道“水”有多深。在此过程中,有话语权的总是超市。就以油麦菜为例:2015年11月津城初雪后,绿叶菜价格上涨,它的收购价格为4.5元/500克。如果卖给超市,当头一棒就是砍价,甚至连成本价都回不来,超市再以低价作为促销的砝码吸引顾客,有的干脆加价销售。对于菜农而言,价格问题是导致他们不敢接触超市的直接原因。还有进店费、堆头费、节庆费,各种费用加起来达到10多种。在销售环节中,出现的耗损问题也全部折算到菜农的货款上,这些费用对于种菜的农民来说是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局面导致菜农在农超对接中不仅不积极,甚至主动回避。
农超对接这么难,“可追溯”的二维码推广起来也不那么容易。作为本市“放心菜”基地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本市推出了加密的“追溯码”,每一批蔬菜都会有唯一的“身份证号码”和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短信、网站查询等方式能够看到非常详尽的信息,整个种植、施肥过程会通过动画加实景的方式全程演示。这套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实际使用中的确很便捷,一些蔬菜配送企业积极采用。配送企业将菜送入你家中,你只需拿起手机扫个码,全部信息一目了然。但为何这样便利直观的可追溯体系无法大面积推广?
究其原因:一方面,追溯二维码是授予同批次蔬菜的,到了流通环节,整批蔬菜被打散销售,从成本的考虑无法让每一根大葱、每一个土豆配上相应的二维码,因此,我们在买菜时往往见不到这些二维码。另一方面,目前此项制度并非强制执行,部分蔬菜配送企业、超市选用这个系统也属自觉行为,在农贸批发市场更难普及,从市场到家庭,并没有建立起扫码追溯的习惯。再有,一些中间商出于商业保密等原因,并不希望二维码进入流通环节使用,这也使得可追溯系统中途夭折。
“放心菜”关涉千家万户,如果在流通环节都能广泛使用二维码可追溯体系,并将有无二维码、是否可追溯作为蔬菜上市销售的一个硬件标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吃菜、吃放心菜?菜农和监管部门为“放心菜”做了许多努力,但流通环节的缺憾,让这些努力被消减了,消费者也没法明明白白消费。看来,“放心菜”要让消费者放心吃,从菜农、监管到市场,要做的事还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