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新政解读之三:房地产调控更趋市场化

03.04.2015  11:01

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调了住房公积金和第二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表示:“新政的出台就是要适应楼市供需的新变化,让消费者在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权,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创造更加公平的政策环境,更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回归常态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还有巨大空间。自去年以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库存上升,房价有所回落,虽然去年央行已对房贷政策进行了调整,但鉴于二套房首付比例较高,依然限制了改善性需求的释放。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不难看出,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是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精神的具体落实。

  新的房贷政策是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支持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重要举措的落实。根据《通知》,调整后,第二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不低于40%;公积金贷款的首套房最低首付贷款比例统一为20%,而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贷款的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30%。

  此次政策调整更是向正常化回归。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一般在30%左右,此前我国二套房普遍执行60%至70%,执行标准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偏于严厉应该及时调整,下调到40%左右与国际情况大体一致,也是市场化的一种表现。”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分析认为:“政府将个人购房的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回归到常态化管理,有利于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实现,特别是在当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此政策对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宗良认为,此次政策调整是对前期市场化政策调整思路的延续。他建议今后住房信贷政策调节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更多依靠市场自律机制,以更加尊重市场主体的意见,充分发挥市场化的作用,避免市场无序竞争,实现区域性住房信贷政策的长效机制。

  供求关系总体偏松 房价不会大涨

  伴着一系列新政的落地,业内外最为关心的话题是下一步的市场走势以及房价的未来走向。

  秦虹认为,目前全国的房价涨跌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这个基本点。“目前的供求关系处于总体偏松的格局,房价暴涨的可能性不大。对於购房需求旺盛的一线城市目前都在实施限购,即使有投资性需求想回归市场,限购也对多次买房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对中小城市来说,投资性需求和新增需求较少,因此,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有信心。”秦虹表示。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楼市消化存量的空间依然很大,高库存和供大于求的局面决定了“拐点”短期内很难出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2169万平方米,比2013年末增加128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1%,三项指标均创下了历史新高。今年前两个月依然延续了库存高企的状况。

  尽管刚需和改善需求依然存在,但对于供过于求的大部分城市而言,唯有“以价换量”才能真正促成市场的持续回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研究员刘琳表示:“新政策不太可能带来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目前房地产的库存量还很大,还处於一个去库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价格的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