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让斗门农村换新颜
12.09.2016 12:35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目前,莲江村、石龙村、红星村、东安村全部有大项目带动建设,包括十里莲江、岭南大地、逸丰生态园等。这些项目都与休闲旅游相关,建成后可发挥连片聚集效应吸引游客和项目,并辐射周边区域。
斗门区是珠海市的“三农”大区,也是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自2012年大规模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斗门区已有47个村居创建成为各级各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容村貌改善、集体经济壮大、村民们收入提高、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让斗门乡村从内到外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莲洲镇莲江村、石龙村、红星村、东安村4个行政村为主体的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为斗门区新农村树立了新的标杆,让这项惠及成千上万农户的民生工程再添一把火。
大手笔 四年投入超过10亿元
两座精致的凉亭并肩而立,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是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村头的一幅景象。外人看到这样的景观,都会认为是一座公园。实际上,这里是公园,同时也是南澳村的生态式污水处理厂所在。像这样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在斗门区已有数十个。作为斗门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改善项目,类似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正在斗门各村全面推行,并可在今年底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届时斗门所有乡村将告别污水无序排放的历史。
生活垃圾得不到处理,是影响农村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的又一重要因素。而保持农村村容村貌整洁、实现生活垃圾有序收运、处理,很大程度上是和村民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斗争。斗门区在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形式开展大量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环境卫生意识的同时,逐步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斗门区已实现了“一村一点、一镇一站”,建立了农村保洁及监督管理体系,初步构建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长效机制,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新农村建设带给斗门广大农村最直观的变化。而更有决定意义的变化,毫无疑问发生在产业发展领域。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前,斗门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农业大区,种植水稻、养殖鱼虾,是绝大多数农民的生计所在。新农村建设,将现代农业的气息吹入斗门乡村大地——
斗门生态农业园横跨莲洲、白蕉、斗门三镇,是珠三角面积最大的生态农业园区,正加快推进国家水利风景区等项目建设,园区、镇村、合作社和投资企业四位一体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初具稚型。由此发源的斗门“村淘”已经辐射全区所有农村,深刻改变这片土地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品多村”等工程,建立了白蕉优质水产养殖专业镇、莲洲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镇等专业镇……还有强势崛起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让原在深闺人不识的斗门山山水水,成为城里人慕名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这种巨变得益于大手笔投入。记者从斗门区了解到,自2012年以来,该区47个村居创建成为各级各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96个项目成为市、区级专项扶持项目,共获专项资金超过10亿元。
新标杆 连片建设一年见成效
2015年,珠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和全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活动先后在斗门成功举办,中央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聚焦报道,充分肯定珠海市、斗门区新农村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全国各大媒体“大咖”盛赞斗门新农村建设堪称珠三角乃至全国典范。
站在新的起点,斗门区以莲洲镇莲江村、石龙村、红星村、东安村4个行政村联合成功申报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为契机,向更高层面进发。据了解,这也是广东省首批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之一。
斗门的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总面积19.6平方公里,区域内人口9600多人。建设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意味着标准更高、力度更大、特色更显。事实也是如此。据莲洲镇副镇长梁怡介绍,全片区建设项目共61个,目前已完成项目37个,今年内在建并可完成项目24个(其中大部分为企业投资续建项目),可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实现“一年初见成效”的要求。
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莲洲镇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总体规划、连片示范产业专项规划、四村乐新农村建设组团协调规划,以及莲江村、石龙村、东安村、红星村等7大规划完成。这些规划高起点起步,体现岭南和乡村特色,明确片区将打造成宜农、宜游、宜教、宜乐、宜居、宜养与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同时形成“一村、一品、一品多村”的特色产业格局,实现共谋、共建、共享的三赢目标。
其次,村民们获得了实惠。像红星村2015年的村集体收入达150万元,村民年均收入为12000多元。而2014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30万和9000多元。石龙村集体收入更是达到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3500元。
据梁怡介绍,由于莲江村和石龙村经过前期建设、基础较好,所以今年的侧重点是东安村和红星村。据了解,今年市、区两级对东安村和红星村投入3000万元,围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文化传承、组织实施等多方面进行建设。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12.09.2016 12:35